优化环境 构建四川人才次级小高地
编者按: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全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通过5年时间,到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力争到2018年,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德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绘就了新的伟大蓝图。要实现既定目标,把蓝图变成现实,人才是支点。为此,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栏目《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全面系统介绍德阳市凝聚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的经验和成效,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叶书英
今年以来,德阳市始终以贯彻落实全国、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为主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以人才工作项目化运行模式推动重点工作,统筹兼顾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优化环境吸引集聚人才,努力构建具有德阳特色的四川人才次级小高地,为全市发展凝聚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
以项目化运行模式推动重点人才工作
今年,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实施市领导联系专家人才项目,由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别联系全市各领域具有突出成就和贡献的34名专家人才。一方面,充分关心关爱专家人才,采取举行专家人才座谈会、节日、生日及生病住院慰问等措施,关心人才;另一方面,切实发挥专家人才作用,组织开展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建言献策、决策咨询等活动,引导专家人才智力和技术资源合理流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今年,已有20余名专家及其团队参与农业专家下农村、科技专家服务企业等活动,为农村水稻增收、企业破解难题提供面对面的指导服务。
市领导联系专家人才项目只是德阳市六大重点人才工作项目之一,同时实施的人才工作者培训项目、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双百工程”项目、“技能振兴”专项活动项目、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项目、紧缺体育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为德阳市引进、留住、用好大批优秀人才。
此外,德阳市还将抓农村实用、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社会工作人才等作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满足全市各行业领域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今年以来,全市已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0268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16.09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造就了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00余户企业共560余人参加各类专题业务培训,共有347户工业企业和7个工业园区获得了国家、省、市的各类资金和政策支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加速推进,吸引了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主动汇集。共有1300余人通过了各类职称考核和学历提升,促进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良性发展。
打造人才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打造人才干事创业良好环境是德阳市人才工作的目标之一,德阳市不断丰富工作手段,加强调研指导,推进平台建设,切实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吸引、集聚、用好、留住人才。
——开展调研指导,在一线发现和协调解决问题。为深入了解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破解人才工作难题,相关部门到各县(市、区)、重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工作调研。今年,已组织开展企业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卫生人才、农民专家科技服务团队伍建设等专题调研7次,形成较高质量调研报告7篇。
——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探索科学发展有效路径。德阳市建立市、县协同推进机制推动旌阳区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建设,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构建人才引领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工业园区筑巢引凤”等十项人才工程,加快高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将人才工作融入到产业发展规划中,逐步实现以人才优先引领产业发展的目标,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科学发展有效路径。
——搭建发展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德阳市与中科院成都分院签署了新一轮校市科技合作协议,有关企事业单位与中科院部分院所签订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与成都、绵阳、遂宁等8市签订协同创新框架协议,共同构建成都经济区。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建立战略协作管理,就金属新材料产业的研发、制造、测试等开展全方位合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新闻推荐
十年铸剑:创新引领未来 ——德阳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纪实 本报记者 杜晓鹏
【核心提示】200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正式启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2008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10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命名为“国家知识...
遂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遂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