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从渠江到龙泉山 读雍也散文随笔集《龙泉山笔记》

达州晚报 2019-08-06 09:37 大字

□常龙云

前年冬,我呼朋唤友闲茶小叙。凸凹说,我介绍一位文友来你认识。来者雍也,瘦高个,戴眼镜,儒雅内敛。这之前,凸凹曾转给我他的诗《失眠是桀骜不驯的木头》、随笔《孔子的样子》等作品,读来甚适我意。以文交友,不亦乐乎。

不久,雍也赠我散文随笔集《龙泉山笔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书名乍看拙朴,我却感觉到隐约的雅韵气息。逐篇翻阅,果不出所料,它把人带进经纬度各异的二个空间。渠江,纵贯川东巴渠大地的滔滔大江,滋养了作者的童年和少年。龙泉山,绵亘川西平原东部的逶迤山脉,作者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从川东到川西,从巴山到蜀水,从渠江到龙泉山,作者笔走龙蛇,情感摇曳多姿,文字宕逸生辉。

书中写故乡的篇章不多,份量却足够重,用情甚深,淡淡忧伤浸渍在浓郁乡愁里。作者以诚挚的写实态度,手中笔饱蘸情之墨,那些刻骨铭心的人、事和经历,无不散发着强烈的感染力。

亲情是乡愁最柔软的硬核,强烈吸引写作者。《父亲是一块石头》把父亲比喻成石头。石头秉性愚朴,质地坚硬,楞角分明,风霜雨雪奈何不得它。这个“有点另类的庄稼汉”“脑袋里有很多想法的手艺人”,耕田犁地种庄稼,缝纫挣钱养家,自学医术悬壶济世,并以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的传统认知,教育后代。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父亲的身影。他是那一代父亲的缩影。《写给天上的奶奶》中那位一生奔忙的小脚女人,果敢、勤俭、慈善可敬,则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外婆以及母亲的形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团长的日子》记叙作者六岁煮饭的经历,有苦有甜也有乐。那个时代的孩子,很多都有早当家的经历。生存艰难、生活窘迫,却挡不住他们顽强成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芸芸众生中总会有奇人异事,口口相传,成为后生晚辈的精神牧师,也是民间文学的不尽源泉。《故乡人物》中的总爷不畏强暴,良马忠诚,令人心生敬意;庹大牯牛于无声处暴发,惊退酷吏,大快人心;田大棒在风云变幻中的不幸命运,让人唏嘘……

无论是书写亲情,还是讲述故乡人事和风物,作者不絮叨,不空发议论,不滥抒情,以实诚的态度,运笔客观,着墨冷静,却又不乏幽默和诙谐,即便是苦难沉痛,也不把读者带进沮丧和沉沦的泥潭,较好地把握了文学的功效。

作者在后记中,自述对龙泉山这片土地的情爱,“我不仅在此收获了爱情婚姻家庭,也收获了工作事业与友谊。”这份情和爱,犹如汩汩温泉,注入《龙泉山笔记》,芬芳和温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一路芬芳》到《龙泉山的语言之花》,我们大致可窥见,作者是如何融入这片客家地,化异乡为家乡的心路历程。在龙泉山开花结果的爱情,他毫不隐讳,喜与人分享快乐,深情款款而又小心翼翼地娓娓道来。《山中有佳人》抛洒一地的红樱桃,叫人扼腕叹息,只想敲打那傻小子;红袖佳丽夜越铁门的勇敢壮举,令人由敬生爱。作者有闻香识女人的深厚道行,对爱情、婚姻和家庭体悟良多,不乏独悟,可为人师资,且看《婚姻修炼记》《女人二识》等篇章,不由人不拍案。单说女人生气,作者就饶有兴致地分析、归纳、总结为四个阶段。阅读至此,我不禁疑惑,此君到底是精神分析师呢还是作家?

写实是《龙泉山笔记》的一大特色,思辨则是另一大特色。写实需要激情和技巧,思辨则需要冷静、客观和智慧,检验写作者文、史、哲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俯瞰全局和察微探幽,以及辨析出新、出彩的能力。

《论孔子》《论梁山好汉》《〈老子〉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等一系列旨在寻根溯源的随笔,作者以板凳坐十年冷的深厚内功,犀利的目光洞穿千年历史,剥开表象,鞭辟入里,条分缕析,卓有见识地推陈出新;甚至打破传统认识和固有观念,开凿出认知新蹊径。如把孔子、老子、孟子等众圣人请下神坛,吹散香火迷烟,努力还原真实,认识他们的伟大,也见识他们的庸常与怪异,倍觉亲近可信;撕开梁山众好汉的豪杰外衣,把骨子里的无耻、残忍和卑劣,毫不留情地扒拉出来,呈现在世人眼前;从《老子》的思想文化中拂去糟粕,发掘精华,为现代管理开启一道道门窗,古为今用。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经响亮喊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中国历代士大夫都自觉不自觉地肩负起这一使命。作者是积极响应者,也是勇敢践行者,短小精悍的杂文,把脉时代,直指时弊,快意针砭,虽然不见投枪和匕首飞舞闪亮,但味道够麻够辣够烫,足见川味特色,却又不失宅心仁厚、大度从容之风。读这些杂文,充分感受和体会到作者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那是当今知识分子普遍缺失的品质。如《看李登辉表演到几时》,从台独狂徒的“脱衣舞”到痴人梦呓,让行为和事实说话,辛辣讽刺,无情揭露,让台独分子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大开发没有拉链》犹如一剂强有力的清醒剂,注入急功近利的开发建设行为,让决策者清醒,迷途知返,科学决策,理性开发和建设,良性发展。《把根留住》痛陈社会转型时期礼崩乐坏,盲目怀疑,否定一切,肆意破坏和践踏传统的不良风气,大声疾呼遵道守德,共筑民族的精神长城。

扎根生活,向民间学习,包括语言。《龙泉山笔记》在这方面表现较为突出,语言文字极富个性和特色。特别是将方言、俚语、歇后语等,信手拈来,巧妙运用,恰到好处,形象、生动、有趣,给文章增色不少。

新闻推荐

从“兵抵触”到“兵同步” 攀煤花山矿班组建设纪实

□陆敬东特约通讯员王执从班组技能人员流失、熟练产业工人减少,班组人员构成复杂、岗位履职和纪律涣散,班组人员消...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