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穿越古今 品古琴“和合”之美

川江都市报 2019-02-15 09:27 大字

在“和合之鸣·四川古琴精品展”开展仪式上,陈俊杰弹奏《普庵咒》(受访者供图)

引凤

“和合之鸣·四川古琴精品展”

引凤

醉玉

21把古琴在泸州市博物馆等你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彭方均

本报讯 这个春节与往年有些不同,在泸州市博物馆里,21把古琴像21位谦谦君子,优雅地候在那里。在这个他们首次拜访的城市里,他们期待着知音,期待着更多能读懂他们的人。

“和合之鸣——四川古琴精品展”是泸州市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推出的专题展,也是泸州市首次举办四川精品古琴展。此次展出的21把古琴分别来自四川博物院和四川大学博物馆,制作年代从五代十国至近代,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四川地区古琴在外形、结构、演奏上的历史演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同时,琴也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琴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此次专题展的策划人、泸州市博物馆文物研究科科长赵兰告诉川江都市报记者,此次展览之所以选择以“和”作为展览的中心,是综合考虑了博物馆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属性和春节气氛。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和追求之一,大到天地万物、国家民族贵‘和’;小到家庭与个人同样重‘和’,对‘和’的推崇与追求可谓古今同一、贯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赵兰说,选择四川精品古琴作为“和”这个展览主题的载体,其一是因为古琴作为 “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其二是因为四川是中国琴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古琴文化在四川源远流长。清代晚期,蜀琴发展迎来重大突破,蜀派古琴得以创立,在以张孔山为代表的蜀琴家及其传承人的推动下,蜀琴逐渐从文人士大夫走向百姓,使得蜀派古琴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的古琴流派之一。

古琴文化系列讲座

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古琴音乐的历史与文化传承》2月16日15:00-16:30《古琴制作工艺与传世名琴鉴赏》2月17日15:00-16:30《古琴记谱法与打谱》2月19日15:00-16:30《古琴音乐的流派与传承》2月23日15:00-16:30《古琴音乐在海外的传播》2月24日15:00-16:30《古琴与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关系》3月2日15:00-16:30《古琴养生与儒释道的关系》3月3日15:00-16:30《古琴音乐对智力开发有什么好处?》3月8日15:00-16:30《欧阳修论琴诗对苏轼的影响》 3月9日15:00-16:30 《古琴艺术与中国茶道》3月10日15:00-16:30

三把古琴背后的故事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彭方均 摄影报道

刚接触这批文物时,四川大学考古学博士、泸州市博物馆文物研究科科长赵兰就被“浮香”“引凤”“太古希声”等诗情画意的名字吸引。她发现不仅古琴的清和淡雅让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其琴名同样寄寓了文人风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如明代古琴“太古希声”的琴身背后,阴刻了“质以云门调以广陵,一唱三叹千古希声”两行行书,以《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形容此琴琴声之美。

在“和合之鸣——四川古琴精品展”展厅的入口处,有三把古琴“立”在展柜中,赵兰介绍说,之所以把这三把琴立起来,是为了参观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看清古琴的全貌。“因为一把传世古琴,历经数百甚至上千年的传延,在其琴底大都会有收藏者的题诗、题字、印章、篆刻,记述着琴的传承与来历,其中不乏古代名士的手迹印章。有的书法、篆刻极为精美,为古琴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与收藏价值。”

“引凤”“龙璈”旧主均为裴铁侠

赵兰指着其中一把叫做“引凤”的古琴说:“这把明代百衲琴现收藏在四川博物院,你看琴底的铭文,琴的名字、曾经的收藏者,还有这把琴的故事,在上面都有体现。”

随着对每把古琴的细细品读,赵兰发现有时古琴收藏者的故事,更为文物增色不少。

“引凤”是一把典型的百衲式七弦琴,它最大的特点便是琴面和琴底均以六边形竹片拼接,形似龟背。因其工艺,称之为百衲琴。赵兰介绍,百衲琴是古琴中比较罕见的形制,创始于唐代。竹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而“引凤”古琴曾名“竹友”,概取竹虚心有节,具君子风范之意。

在“引凤”龙池左侧,其旧时主人裴铁侠题写了铭文:“唯竹与桐,高人所倚。并美兼收,相为表里。古意千年,九雷之比。”

裴铁侠是四川省成都市泛川派琴家,主要著作有《沙堰琴编》和《琴余》等。其琴风恬静冲淡,古朴自然,有虞山余风。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其声名就已享誉省内外。他不仅潜心琴艺,也组织琴社,邀成都琴人定期雅集,切磋琴艺。

裴铁侠一生收藏古琴不少,除唐代大小雷琴外,还有宋元明清各代古琴20多把,均属上品。裴铁侠将大、小雷琴与古龙吟、龙璈并称四唐琴。但大小雷琴已毁,古龙吟不知所踪,“龙璈”是裴铁侠所藏四大名琴中唯一存于观众面前的。

赵兰告诉记者,在古琴“引凤”旁边的那把就是“龙璈”。琴身有铭文:“飞龙九五 敷咏天渊 大璈大夏 号哉圣贤。”赵兰说,这样一把名琴能在泸州展出,对泸州市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观赏机会。

“醉玉”寄托对魏晋名士风度的追慕

立在展厅入口的另一把是宋代古琴“醉玉”。“醉玉”取自南朝《世说新语·容止》中,是对被后代人称为最完美无瑕帅哥的嵇康醉酒后的描写。一句醉玉,形容其醉酒也如玉山之将崩,别具风采。赵兰说,宋代文人雅士皆博古好学,“醉玉”之名,寄托了对魏晋名士风度的追慕。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极为混乱、社会痛苦深重的时代,但也是精神上极为解放的时代,生于腥风血雨时期的魏晋名士独特个性、崇尚自然本真之美的追求和人之真实自然情感表现,超脱不羁,率性而为。赵兰介绍说,琴在此时,不仅是君子德行之征,更是士人和于自然天真,宣抒情志、排解忧思之器。以嵇康、阮籍为核心人物的魏晋名士代表竹林七贤,琴书自娱,琴酒消愁,以琴会友,甚至以琴吊丧,琴已成为他们精神气度和人格风流的象征。

赵兰觉得,细细品读一把古琴,穿越古今,能感受到的是厚重的历史和源远的文化。

看形听音

还得读“琴”事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彭方均

“和合之鸣——四川古琴精品展”展出的古琴均为七弦琴,样式有仲尼式、落霞式、连珠式、凤势式、凤舌式等,虽外形各有差异,但总体制度象形皆有定式。除形制外,古琴材质、装饰也极有讲究。

历代造琴都重视挑选琴材为面桐(梧桐)底梓,所谓阴阳材,桐木为阳材,梓木为阴材,琴面板起传音和振动发声作用,故常选质轻而传音良好的桐木;琴底板起托音(匮音)作用,和面板一起振动,故常选用较为坚实但又不过硬的梓木楸木制作。

不论宫廷或民间造琴,往往因地取材,如千年古廊或古宅中拆换下来的旧材甚至蛀材,这种木材木质乾透,传音共振优良,琴家往往视同珍宝。因此,许多古代名琴的木材除常用桐梓木外,还常用到松、杉、杨、柳、楸、椴、桑、柏等材料,也有面底均为桐的,称为“纯阳琴”,据说“取其暮夜阴雨之际,声不沉默”。但不论选用何种材质,然须要求木质年久为佳。

此外,欣赏古琴除了琴制和琴音,铭文亦甚为重要,它记录着古琴背后的历史故事,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山流水”觅知音

——访广陵琴派文化传播者陈俊杰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汤骏

在“和合之鸣·四川古琴精品展”开展仪式上,一曲由许多单音参差组合而成的《普庵咒》,构成自然的旋律,犹如天地人相互交融,令人进入清净空灵的境界。这段古琴曲的演奏者便是广陵琴派文化传播者、泸州莲海古琴社社长陈俊杰。刚从日本KJC亚洲国际艺术节参演回泸的他,与记者聊起了与古琴的结缘,以及对古琴的认知……

对于此次四川古琴精品展的主题——和合之鸣,陈俊杰有自己的理解。“‘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而‘合’指的是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陈俊杰说,古琴按音色分,可分为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着天、地、人之和合。如果把“和”“合”与古琴相融,那么,纵观历代古琴,无论是通神祭器、君子道器、悦己雅器,其琴制“和”于天地人,琴乐“和”于自然本真,琴德“和”于美德操守。很显然,古文化对“和合”之美的推崇与追求,早已渗入古琴艺术的血脉。所以,取名“和合之鸣”,不单是指琴声,更是古文化的传承。

泸州琴史悠久 “琴台霜操”是证明

陈俊杰说,自己并非自幼学琴,以前也做过很多职业。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对“人生无常”有了更多感悟,于是,决定开启另外一段人生,学习一直钟爱的古琴。他说,从苏菲老师(广陵琴派传承人)那里学到最多的,是对古琴文化的传承。

“琴、棋、书、画”,四大雅兴之首的古琴,在其漫长的传承和发展中,因地域、风格上的不同,而有了派别之分,比如蜀派、广陵派、虞山琴派、岭南琴派等。“蜀派古琴躁急奔放、气势宏伟;虞山琴派清、微、淡、远;岭南琴派则属于古朴、刚健、爽朗、明快;而广陵派则多了一份清幽、恬雅、舒畅、洒脱。”陈俊杰说,其实古琴文化在四川源远流长,资中文庙记载孔子《访乐苌弘》的琴乐之事,泸州老八景“琴台霜操”,便源于周太师尹吉甫在抚琴台演奏《履霜》,怀念儿子伯奇的传说,这都是最好的证明。

赏琴 必须要具备人文内涵

对于陈俊杰而言,古琴已经扎扎实实嵌入他的生活之中。一把琴,一壶茗,一陋室,时而一人独处,时而三五友人相聚,听琴喝茶话趣事。在他看来,欣赏古琴艺术,必须要具备人文内涵,多去了解古琴背后的故事。当了解到琴曲背后的典故时,欣赏古琴又会是另一番境界。

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下来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梅花三弄》等,而较深层次的则是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欣赏古琴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悦耳动听的音乐,而是要了解儒、道、禅的传统文化。”

在陈俊杰那里,古琴文化最核心的价值,便是《道德经》里提到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实,《道德经》中除了“大音希声”,“淡乎其无味”的观点也一直备受琴人推崇。比如“淡乎其无味”的思想,很早就被嵇康、白居易等雅士吸收,然后再延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了对“淡和”之乐的崇尚;而“大音希声”的思想,则被陶渊明、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所追求的目标。“古琴文化,教会了我们如何待人、接物、处世。所以说古琴跟其他乐器有不太一样的地方,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之外,古琴以独有的发声原理而产生的太古之声,是可以用来修其身养其性的。”陈俊杰说。

新闻推荐

婚姻家庭那些事儿76 一方婚前所有婚后拆迁安置的房屋归谁?

案例:王某(女)和蔡某(男)于2006年7月6日登记结婚,婚后双方居住在蔡某家婚前建造并装修的房屋内。2008年,因旧城改造遭遇拆迁,该房...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