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四川新闻> 正文

榫卯和书法融入版画,传统文化精神“归去来兮”

四川日报 2018-10-19 06:47 大字

□本报记者余如波

10月1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宁波大学和四川省美协主办的“归去来兮——徐仲偶作品巡回展(成都)”亮相四川美术馆,展出徐仲偶创作的110多件佳作,包括黑白木刻和探索意味较强的综合材料作品。

四川拥有大量版画名家,长期活跃于重庆、北京和国外的徐仲偶,则是其中艺术风格较为特别的一位。上世纪80年代至今,徐仲偶一直尝试在版画这一舶来画种中注入东方韵味,用现代表现手法重塑古典。

7年创作《青龙镇》入藏大英博物馆

徐仲偶1952年出生于成都,从小便沉迷于《水浒传》《三国演义》《山乡巨变》等连环画,在反复揣摩构图、线条中自学绘画。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时,他已经是四川省美协会员。

不过,徐仲偶似乎天生就不是“安分守己”的艺术家。正如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所言,徐仲偶刻过写实的黑白木刻,画过写实的油画,国画作品的意味也十分独到,素描作品同样享誉川美。大三时,由于对波提切利的《春》十分喜爱,他与同学琢磨创作一幅中国版的《春》,最后确定了3位妇女带着孩子在油菜花地偶遇的画面。这幅名为《乡情》的油画作品有着版画的风格,呈现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生机勃勃的景象,由原文化部选送至法国展出。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界出现了以“85新浪潮”为代表的革新风潮,大批艺术家争相在创作中借鉴现代主义手法。徐仲偶却历时7年,创作出长达10米、具有东方韵味的版画《青龙镇》。“当时如果我投机一下,把西方现代艺术复制过来,可能很快就站到了现代艺术家的行列里去了。但是我想刻一张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

1998年一个偶然机会,《青龙镇》被大英博物馆看中。有趣的是,当时博物馆的收藏经费已经不够用了,但馆方对《青龙镇》青睐有加,最后通过争取资助才完成收藏。“连版子也收了去。”徐仲偶说。

追求具有东方韵味的抽象艺术

走进“归去来兮”展览现场,不少观众觉得徐仲偶的作品难以归类:明明是黑白木刻,却有种水墨画的写意韵味,同时还带着传统书法的笔意。除了少量以木刻表现山水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墨团、线条。

徐仲偶对抽象艺术的探索,其实已经持续约30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学界开始研究“符号学”,徐仲偶发现中国建筑中的“榫卯”就是一种符号语言,千变万化的房子都以此为基础,所以开始“以榫卯的名义”系列创作。“我刻出来的东西都是一种‘构建’,其实现实中没有这些器物,‘似是而非’,隐喻越来越强化。”

1994年,徐仲偶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有学生疑惑道:大师之后,当代艺术是否已经无路可走?徐仲偶让学生们去商店里买来核桃,让他们画出不一样的味道;第二天又让学生把核桃“解构”,从重复中找到不同的创意……他自己也把“核桃”意象融入创作之中,经过多年积累,至今已创作了上百张各不相同的《核桃》系列作品。

担任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后,徐仲偶又开始从书法中汲取灵感,让书法的笔触变成一种独立的审美。“很多作品都是我晚上睡到三四点钟,或者躺下没多久脑子里面突然有一个画面,起来就拿笔在版子上画,第二天早上就开始刻。”他突破了版画常规的制作方式,边刻边修,边修边改,带有一点“写意版画”的创作状态。

林木将这批作品看做“版画作品中的环境艺术”,他认为徐仲偶借鉴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强调书写、笔痕、力度及速度、节奏与韵律感,然而其精神内核又颇为现代。“中国古典绘画多是拿在手上把玩,而这批作品是从现代城市建筑的总体设计角度出发,可以装框展示,可以绘制于墙体,甚至可以设计成外饰组合进建筑。”

新闻推荐

秋季防火有“四忌” 时刻注意护生命

随着秋季的来临,天气逐渐变得干燥,加之用电、用气、用火现象明显增多,若操作不慎或使用不当,极易引发火灾事故,威胁着群众...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