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卷飘香乡味浓 ■ 李仙云
我的家乡在陕西的黄河西岸,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可谓物产丰富钟灵毓秀,这里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家乡人从祖辈那里一代代流传,把面食做得花样翻新,明目繁多。有人说,一到陕西,吃着倍儿香又顶饱的面食,与秦人大气豪爽的性格,简直是绝配。离开家乡多年的我,每每忆起儿时母亲做的孜卷,鼻翼间就有一股香味萦绕。
记得儿时,母亲稍有空闲,就会做我最爱吃的孜卷,家乡方言也叫“菜卷卷”。冬日里北风呼啸,有时还伴着漫天雪花,爷爷从庭院里的地窖挖几个白萝卜和胡萝卜。母亲挽起袖子,动作麻利地和好面。醒面的功夫,可以同时备馅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月,母亲总能捯饬出一些平日里晒的干菜,先将那些菜干与粉条泡发后,与萝卜、豆腐切碎拌均,再用热油一泼,“呲啦”一声,一团如烟的雾气飘散开来,随着母亲的搅拌,菜馅满屋飘香。
母亲用细长的擀面杖动作娴熟地将面胚子擀成一个大圆片,也就到了“见证奇迹的一刻”。做孜卷可是个技术活,只见母亲在面圆心划个十字口,将菜馅一点点铺开,从中间翻起四角开始向周围卷起。很快,像变戏法一样,一个首尾相连的大圆面环就做好了。儿时的我,从母亲将孜卷码好置于笼内开蒸,就迫不及待地帮着爷爷拉风箱了,爷爷乐呵呵地看着我的馋猫相,把灶膛内烧得火舌四蹿。到了蒸好揭笼的一刻,真有“开怀亮宝”的迫切期待感。咬一口皮薄、馅香的孜卷,满口溢香,爷爷忍不住赞一句:“嫽扎咧(家乡方言,好极了)!”
记得读高中时,周末我们相邀去乡下同学家里玩。那天正好他父母走亲戚,到了晌午,跑了十几路的我们,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不知谁提议,干脆大家齐动手,做南瓜孜卷。在同学家菜园子里摘了一篮子蔬菜,再挑了两个滚圆的南瓜,大家“依葫芦画瓢”,学着家里大人的做法,撸起袖子热火朝天地开始忙活了。还别说,平时看母亲做孜卷时那个得心应手,好像很简单,可我们好不容易备好了菜馅,卷面时手拙得像李逵拿着绣花针,那个费劲啊,个个都折腾地鼻尖冒汗,最后总算是“前呼后拥”着把孜卷伺弄到笼里。出锅时,先喊来班里的“吃货”大琪尝第一口,没想到,他竟有滋有味地喊了一句:“真香呐,咱这田园生活美得赛神仙啊!”
直到现在,我还常忆起那次聚餐,大家捧着粗瓷大碗,狂吃海聊,孜卷攒着辣油汪红的蒜水,那幅吃相总让我想到贾平凹在《老西安》一文中的描述:“这样的画面看起来有些粗糙,但陕味儿十足。生、冷、硬、倔的语音里都是陕西人耿直豪迈的热性子。”那同窗如手足的亲切热闹劲儿,隔着悠长的岁月,至今忆起都嘴角含笑、心儿暖暖。
新闻推荐
日前,在陕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上,多名委员和人大代表围绕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