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大学毕业的张艳茜走进陕西省作协大院,开始在陕西省作家协会的《延河》文学月刊社工作。那时的陈忠实,于她,是“传说中的大作家,终于变成眼前活生生的人”。2015年10月10日,已调往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的张艳茜与好友最后一次见到陈忠实,临别时陈忠实给每人一个拥抱,让她心痛不已,“老人已经瘦削的似乎只剩骨骼,单薄的我们连拥抱都不敢用力。”
一年,365天,似乎很长,但张艳茜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却感慨它过得如此之快,“我觉得陈老师一直还在我们身边,他从未离开。”
他是领导
更似邻家大哥
连续数日,张艳茜已经参加了多场陈忠实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活动,每一次,她都会泪流满面,“ 一年过去,觉得他一直还在我们身边,过年过节,我还保持着给他发个问候短信的习惯,可每次参加的纪念活动,却都提醒着我,陈老师确实已经离开了我们。”
相识30年,共事20余载,在张艳茜眼中,陈忠实是前辈,是领导,是师长,但更似邻家大哥,“我曾带着崇仰的心情仰视带着作家光环的陈老师,随后在《延河》工作,感受到他作为作协副主席兼任《延河》主编的严厉、严肃、严格和负责,而在 2005年之后的十几年间,虽然我们无法如以往一样在工作上保持密切交往,但与陈老师关系却越走越近。随着年龄的增长,陈老师愈加如兄长般平易近人,宽厚和善,他着实就像一位可敬可爱的邻家老大哥,而且越发超然,我们开始叫他‘老陈\’。”
从“陈老师”,到“老陈”,虽然陈忠实更喜欢用文字打开心扉,但被张艳茜以及很多文坛好友深深记忆的是,这个邻家老大哥无疑是可亲又可爱的——他有着一般人无法企及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境界;杂志生存艰难的年代,他曾为《延河》杂志的发展四处奔走;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告诉自己认识的年轻文学爱好者要多读书,读经典;即使不甚熟稔的作者,遇到困难,只要与他言语一声,他能办的就立即想办法着手相助……
怀念,绝不仅仅为了怀念
30年来,陈忠实的言行举止,品德人格,让张艳茜深深感慨,“什么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古人云,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诸多文人墨客、古圣先贤之所以被人常常记起,皆因他们是立言的楷模,为文的榜样。而在陈忠实老师身上,我同样深深感受到了这‘三立\’的境界——他的文章深度自不用提,而在做人方面,他更践行了‘不管多大的作家,首先要做好一个人\’。”
被张艳茜同样提及的,还有陈忠实为写作经历的磨难与他的不息奋斗,“他沉寂五年,于山间小屋写出一部经典,其前准备资料更是耗费多年。现在,又有多少作家能沉得下心来,耐得住贫困和寂寞,做这样一件事?不久前,我开一个网络作家会议,听一些网络作家说,自己每日可以写作七八千字,这让我非常吃惊,这样写出的作品,含金量又有多少?”
张艳茜感慨,如今人们怀念路遥,怀念陈忠实,绝不仅仅为了怀念,“因为我们珍视他们身上的文学品质,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坚守这样的文学品质。现在的文学生态和过去比有些不太健康,很多人想走捷径,利用炒作成名,写作成为一种‘项目\’,或是为了‘求关注\’,这是一种不好的取巧现象。”
“去年,我们送别陈忠实。今年,我们怀念陈忠实。绝非一种姿态,而是为了更好地记住他,为了让他的精神映照更多人,让文学前行。”张艳茜说。
记者 孙欢
新闻推荐
陈忠实记者尚洪涛摄贾平凹致辞记者尚洪涛摄和谷致辞记者尚洪涛摄红柯致辞记者尚洪涛摄转瞬一年,作协大院静默得一如既往。去年此时,这里曾被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文学爱好者与陕...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