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 陕西新闻> 正文

校园暴力请走开 ——关注校园暴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陕西日报 2017-03-04 15:43 大字
“霸王花”????新华社发朱慧卿作

本报记者 郭妍

近年来校园暴力呈现低龄化、群体化等特征,参与者的年龄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多,令人唏嘘以及痛心。欺负弱小、敲诈勒索、言语和肢体伤害……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刺激着大众敏感的神经。什么让孩子变得暴戾?

1 校园暴力问题不容忽视

近日,微博微信中一则《百个“校园暴力”网络视频背后》的新闻调查视频被大量的转载。央视记者通过对一百部校园暴力视频的分析和177名参与过校园暴力的未成年人的问卷调查,进一步解码校园暴力。这则视频在很多家长的朋友圈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震惊、疑惑、担忧等复杂的情绪,让成年人五味杂陈。

一位母亲流着泪看完了视频,“看到这些视频心里非常难受。我心疼的不仅是受害者,还有那些参与校园暴力的孩子。本应是阳光快乐的年纪为什么如此暴戾?他们身上究竟发生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们?”

“校园暴力其实离我们很近,真的不能再被忽视了。”市民徐先生的儿子曾因体型瘦弱胆小,时常被班上几个强壮的男孩欺负,起外号抢书包,有时还莫名其妙地被打。孩子每天回家都哭,最后甚至不愿意上学。不得已徐先生找到这些孩子的家长,家长们认为打闹和起外号是开玩笑不算暴力,只是轻描淡写地批评教育一下自家孩子。无奈之中徐先生给孩子转了学。

徐先生说:“家长的监管一旦缺位,会导致孩子的精神世界彻底崩溃。我儿子告诉我到了新学校,感觉眼前一下就开朗了,再也不受欺负,他非常开心。希望我们通过努力能给孩子一方净土,给祖国一些美好的未来。除了惩罚那些制造暴力的人,我们更应该鼓励那些内向的学生,面对欺凌不能懦弱,否则只会被欺负一辈子。”

2 成因复杂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记者调查发现,校园暴力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又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当遭遇暴力欺凌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不敢将实情告诉老师或父母,使大多数的侵害行为被隐蔽,也从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发生的长期性。而且在处理校园暴力事件中,不少学校采取的做法是“能压则压”“能盖就盖”。这种消极的态度会传递给孩子一种“不需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错误信号。

张于是一名有着6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她接触的来访者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学生,其中不少孩子遭遇了校园暴力。张于认为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生理角度分析,青少年攻击性强,情绪控制能力差,当遭遇挫折事件时,易诱发承受力差的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家庭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冷漠粗暴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疏于照顾,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采取不恰当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等,使青少年的自我心理状态容易向消极的方向偏离,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甚至反社会的角色定位。在社会因素中,观察模仿是青少年行为形成的一个重要方式。网络、电视等媒介上具有暴力行为的文字图像,以及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暴力行为,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法制观念薄弱,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也是原因之一。

家长、学校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还应更多地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张于建议,如果孩子遭遇到校园暴力要尽快告诉老师或者家长;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倾听孩子的诉说,让孩子充分表达。如果此时咄咄逼人地要替孩子讨公道,甚至反过来责骂自己的孩子,都是十分不恰当的行为。对于遭受严重暴力的孩子,需要家长和老师长期关注,必要时要有学校社工或者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支持并依法维权。

  3 对校园暴力说“不”

在防治校园暴力,特别是群体性暴力行为上,陕西采取的做法是及早发现,迅速应对。2015年陕西省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15年全省中小学生安全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要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避免“以暴制暴”恶性循环,努力杜绝打架斗殴事件;加大对学生周边复杂场所的整治力度,公安部门与学校保卫处、周边群众建立联系机制,强化对社会人员的防范和打击,不断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铲除暴力滋生的土壤。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校园暴力现象也应协调多方面力量,统筹各类资源,依法综合施策。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向校园暴力现象“亮剑”。

《意见》从有效预防、依法处置、形成合力三个方面,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要求。明确提出要“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特别强调了早期发现的重要性,重点监控学校周边、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动态研判,对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预测预警、实时监控、轨迹追踪及动态管控。提出了关注学生有无精神恍惚、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多次实施暴力学生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等等具体举措。

专家建议:学校和家庭需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长要给予孩子较多的心理关爱,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积极乐观的性格,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社会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新闻推荐

宝鸡13种美食被授予“陕西金牌旅游小吃”称号

阳光讯(惠耀辉记者邓锦龙)近日,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商务厅公布了100种首届陕西金牌旅游小吃名单。由宝鸡市推荐选送的臊子面等13种美食名列其中,被授予“陕西金牌旅游小吃”称号。旅游小吃是丰富地...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