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史海钩沉】 苏轼徐州抗洪的启示

甘肃工人报 2022-03-30 08:24 大字

郑学富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赴徐州任太守。上任不久,便遇到洪水围城,苏轼率领军民奋力抗洪,城池安然无恙,百姓生命财产得以保全。细阅史料,苏轼抗洪举措,值得今人借鉴。

徐州地处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东有骆马湖,西有微山湖,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洪涝灾害。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黄河决堤,河南濮阳至山东西南部一带,皆为泽国。苏轼得知后,立即采取四项措施:

一是组织民众修补堵塞河堤上的隐患,并储存大量的土石、刍茭、柴草,以备抗洪之用。

二是安定民心。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淹到徐州的东、西、北门。此时,徐州又连降暴雨,“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城内富户欲携款出城躲避。苏轼一面加固城墙;一面让习水性的人驾舟船散发干粮,稳定波动的社会情绪。苏轼亲自对那些想出城避水的豪绅大户说:“如果你们出城,全城百姓都会动摇,还有谁和我一起抗洪守城?如果洪水进城,你们的家产也将不复存在。请你们放心,有我在,洪水决不能冲毁城墙。”最终,富户们决心留在城内一起抗洪保城。

三是亲赴军营,动员禁军主动积极参加抗洪。宋朝的禁军直属朝廷枢密院指挥,地方官员无权调动。但苏轼对卒长说:“洪水已经包围了徐州城,全城百姓命悬一线,已是千钧一发之际,你们虽然是禁军,不属于我调遣,但是希望你们能助我一臂之力,共抗洪害,保民平安。”卒长毅然说道:“太守尚且不躲避洪水,临危不惧,我辈小人,理应效命。”于是,卒长带领士卒与百姓日夜奋战,在城东南抢修起一道长堤,头起戏马台,尾连着城墙,长达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厚两丈,将凶猛的洪水阻挡在城外。

四是与民同甘共苦。抗洪期间,苏轼在城墙上搭起草庐,“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他身穿布衣,脚蹬草鞋,抱着“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的决心,誓与徐州共存亡。十月初五,洪水退却,徐州转危为安。“旋呼歌舞杂诙笑,不惜饮釂空瓶盆。”全城民众欢声雷动。

苏轼的事迹传到朝廷后,皇帝下旨称赞他:“亲率官吏,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害。”苏轼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他又做了两件事:一是上奏朝廷,请求免除徐州赋税,又请求征调明年夫役增筑“外小城”,以加固内城。次年二月,朝廷拨与苏轼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用于防洪堤坝建设。二是苏轼看到徐州东门是防洪的要冲,不仅要把城门筑得牢不可破,而且还要在此建一座黄楼,以镇水患。按照五行之说,黄代表土,水来土屯。水灾刚过,木石匮乏,为了不增加百姓困难,苏轼便下令将官府内传说为西楚霸王项羽所筑的“废事厅”拆除,修建起一座百尺高的黄楼。

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初九重阳节,黄楼落成,全城同庆。

(摘自《今晚报》)

新闻推荐

我区教育系统疫情期间 “四举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本报讯(通讯员杜荣YMG全媒体记者立通)连日来,我区教育系统全面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加大心理健康课程开发应用力度,加强心理...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