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搬迁 成功完成巨大考验
1958年秋季开学之后,没有马上上课,全校上下都把搬家当作压倒一切的任务。我们的行李很简单,捆起来即刻可以开路。但学校家大业大,就不那么简单了。中文系图书多,我们成日整理书、捆书,还有的给公家的办公用具用麻绳加固,那一时间,从鱼山路五号到青岛火车站,形成一个搬运家什的车流。1958年10月3日晚,我们登上开往济南的火车,有一个同学在火车启动时大叫:‘再见了,青岛!’大家不禁一齐笑起来”。
这是当时就读于山东大学的老校友石家磷的记忆,他说,青岛学校搬迁的消息,他们有兴奋,也有不舍,能在两座名城上课,让他们感到十分新奇,但是,离开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让他们有“怆然若失之感”。
搬迁,对于学生来说,是大学生涯的一段小插曲,但对于校长来说,则经历了巨大的考验。“迁一所老校,比办一所新校还麻烦”,成仿吾曾经如此感叹。
1958年,中共山东省委研究了山东省高等院校的布局和发展,决定把山东农学院迁至泰安,山东大学迁至济南山东农学院的原址:济南东郊洪家楼。一纸令下,全校动员。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六系迁往济南,海洋、水产和正在筹建地质三系留在青岛。成仿吾在动员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动员全校人员团结互助,听从指挥,完成艰巨的迁校任务。
指挥部成立了,全校师生也行动起来了。运输、生产、房舍管理三个小组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图书一起和随迁家具打包成箱。1958年9月28日,中文、历史两个系的学生600人先去济南,接受炼铁任务。10月3日,迁济人员和物资分批行动。火车开动了,山东大学的历史再一次改写。
从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到1932年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在阳光与风雨中,鱼山路上的这所象牙塔见证了名师的风采,也培育了一大批祖国的栋梁之材。从兴盛到停办到复苏,28载春秋留给青岛深刻的记忆。而后留下的三个系逐步发展,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到如今闻名全国的中国海洋大学,也是山东大学文脉的一种延续。
《成仿吾评传》的作者李夫泽先生说,从1958年8月开始,成仿吾在山东大学工作了16年,其中前8年属于正常工作阶段,后8年是在十年动荡中度过的。在当校长的岁月里,成仿吾注重提高师生们的思想意识,狠抓教学工作,提高教师教育水平,重视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作为校长,对学生的爱护是成仿吾最为注重的,和在陕北和东北一样,他仍然会出现在山大学生的宿舍里、食堂里、教室里,为保护学生,尽力减少不必要的举措。和成校长共事过的王启新回忆,1960年,由于思潮的原因,山东各高校都扩大招生,新生质量不能保证,各校把一些水平比较差的学生也招进来了,俗称“大肚子班”,导致出现了一些教学问题。对此,省教育领导部门又通知各校,淘汰部分学生,也就是所谓的“泻肚子”。消息传来,成仿吾没有立刻执行命令,而是先摸底,再研究。结果,各系提供的名单很庞大,这让成校长有些惊讶。他说,不能轻率地淘汰学生,毕竟学生没有错,可以分班上课,加强辅导,让他们赶上来。实在吃力的,可以留级。就这样,学习吃力的学生慢慢跟上了进度,难关迎刃而解。
所以,栾贻信教授回忆自己于1959年入学的场景,激动万分,他清晰记得,那是深秋的一天,秋高气爽,他与同学佩戴着醒目的山大校徽,鱼贯进入洪家楼北校灰蒙蒙的学生餐厅举行开学典礼。“主持典礼的校领导我记不清了,但久负盛名、令人钦慕敬仰的文学家、教育家成仿吾老校长那半是鼓励、半是热烈期望的谆谆教诲,却使我终生难忘。他是我不倦探索的灯塔”。山大的教授队伍,是成仿吾口中的骄傲,“他们锻造出一批像李希凡那样出色的学者,必将继续熔炼出更多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后起之秀”,听到这里,栾贻信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
这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正如阎兴广所说,每逢翻阅“毕业文凭”时,看到成仿吾校长的刚劲、秀丽的蓝色钢笔字,便感慨万千,仿佛回到当年的校园生活。
新闻推荐
“谈麻”不“色变” 探秘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
在刚刚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会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副校长张福仁所在的团队因在麻风危...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