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网红”留住乡愁
“今天出镜人物有我,老二、老三和小甜甜妈妈,我们商量一下分镜拍摄内容。”近日,在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野潴村,记者见到了短视频网络红人 “山杨大叔”——杨晓淑和团队成员,他们正在进行每天一次的“选题会”,讨论当天短视频作品的拍摄内容和角色安排。
仅用时4个月,在短视频平台圈粉28万,这是“山杨大叔”团队怎么也想不到的。“2020年12月26日,我们在‘山杨大叔’这个账号下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我不是一个记性好的人,但这个日子,我记得格外清楚。 ”说起刚开始做短视频的情形,杨晓淑侃侃而谈。从开始4个人艰难拍摄,到现在成长为十几人的专业团队;从搞笑题材转型年代剧题材;从演技青涩到游刃有余……团队成员不仅一步步成长为小有名气的乡土“网红”,还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有益助力。
一处农舍就是“影棚”
“这屋子就是我们的‘影棚’,这里的陈设都是按照八九十年代的样子布置的。”在杨晓淑的指引下,记者走进屋内,三间屋左右各是一间卧室,里面各有一盘炕;抬头向上看,报纸糊的墙面极具辨识度;环顾四周,黑白电视、铁皮暖壶、绿色水壶、算盘……置身其中,让人不禁有一种“穿越”的恍惚感觉。“整个村东头高地就咱这一间小屋,贴着咱短视频的LOGO,来的时候你应该看见了。 ”杨晓淑笑道。
身为80后的杨晓淑身材魁梧壮硕,是土生土长的新区人,在拍摄短视频之前从事建筑行业。“以前我就是个小包工头,承接一些建筑工程,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生活也算衣食无忧。 ”杨晓淑告诉记者,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自己习惯用手机观看短视频放松心情。“那时觉得这些视频很简单,不就是玩嘛,我也能拍。 ”
说干就干,杨晓淑找了身边几个朋友,合计商量了几个搞笑段子,开始了第一次短视频拍摄。
“看着简单,真正拍的时候就不是那回事儿了,表演木讷、台词说得磕磕绊绊、相互之间没有默契,第一次拍摄的作品发到短视频平台上也没有多少浏览量。 ”说起最初的拍摄经历,大家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虽然刚开始进展不顺利,但也在我们意料之中,毕竟不是专业影视团队,一时的困难在所难免,只要不放弃,作品肯定会越来越好。 ”多年在外闯荡的经历,让杨晓淑身上多了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再现农村美丽“乡愁”
目前,“山杨大叔”账号下已发布超过100条短视频作品,主要展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海岸农村地区日常生活,传递社会正能量。 “团队成员基本都是80后,大家很怀念小时候的美好时光,故事段子写起来也比较熟悉,拍出来能引起共鸣。 ”
杨晓淑告诉记者,起初没确定风格之前,自己尝试过搞笑题材,但反响一般。“那时刷短视频,经常能看到东北地区年代感强烈的系列视频,我就想为什么不做咱们山东特色的系列视频呢? ”想法萌生后,杨晓淑便开始着手进行拍摄场地选址、布置。
“这个拍摄场地是朋友提供的,屋子里的陈设和道具都是淘换来的。 ”杨晓淑本来就有收集老物件的习惯,加上粉丝的大力支持,现在小院到处都透露着浓浓的年代风。
“开始我对拍短视频这事比较抵触,但我爸爸和杨哥是老熟人,我就没有拒绝参加拍摄,当时就想应付一下,拍完就走。”就这样,退伍的别清峰加入了“山杨大叔”团队。别清峰在部队参加过集体表演,有一定经验。 “杨哥这个人有情怀,对过去的时光特别有感情,他一说个事,我们就特别有同感,视频拍摄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别清峰在视频中扮演家里“老三”一角,也是最开始4人团队中的一员。
常有粉丝现场围观
“终于见到真人了,每天都看你们的视频,拍得太好了。 ”采访间隙,来自市区的粉丝丁永利和家人来到了拍摄现场,“视频中的房子跟我老家的老宅一模一样,家里的老房子拆了,就想过来看看,和房子合张影,留个纪念。 ”丁永利说道。
随着视频影响力扩大,粉丝量不断增加,来现场观看拍摄的人也越来越多。“清明节假期的时候人最多,每天五六百人。”杨晓淑告诉记者,他们拍摄所在地野潴村成了“网红村”。
“村里非常支持‘山杨大叔’的拍摄,只要能解决的问题都会帮忙处理。 ”野潴村网格党支部书记宋金诺说,为给游客留下好印象,村里加大了卫生整治力度,让村庄变得更加靓丽。“不止村里,六汪镇对团队也非常支持,尽可能为大家提供方便。 ”宋金诺说。
对于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杨晓淑和团队非常明确,那就是在不断获得曝光量的同时,着眼三农,依托当地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和优质的山水旅游资源,拉动地区知名度,助力乡村振兴。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海龙通讯员 梁玉鹏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三夏跨区服务队整装待发。通讯员姚彬摄本报讯(潍报全媒体记者尹莉莉通讯员姚彬)初夏时节,全国...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