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渔民节 渔与海的深情见证
全媒体记者 谢岩 通讯员 秦榕
二月二,吃鲜虾。
谷雨前后打杂鱼。
……
出门就是细软的金沙滩,下海就拉一网鱼回来。
大海,就是渔家人的天然粮仓。家里来了客人,就像猎人进山打只兔子、采一把蘑菇回来炖上;农人进菜园子揪一把辣椒、割几茬韭菜,进屋炒个鸡蛋一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就像渔家人的布兜,伸手就掏了不尽的海味儿,“镇鲜”!
——大海又是一个巨大的布兜,一上了船、出了海,人就装进了海的布兜,遇风遇浪,是生是死,大海说了算!
千百年来的传说中,海底是有龙王的。
于是,细软的沙滩之上,离海最近的地方,立起了龙王庙;以海为生的人们,过起了渔民节。
网网打垛子返家插旗子
据《日照县志》记载,裴家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8年)。村里人多地少,沿海而渔,数百年来,多以渔业为生。光绪十四年,裴家村村头的沙滩上,立起了一座龙王庙。泥塑的龙王爷接受着裴家村人的世代香火。
农历六月十三,传说是龙王的生日。渔民们每逢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龙王保佑出海平安,归来鱼虾满仓。
以渔业为主的裴家村,在使帆船的年代,出近海也是盆满钵满。渔家人说“鱼鸟不失信”。海里什么季节来什么鱼,就像天空中随季节出现不同的鸟一样。二月二吃鲜虾子,近海一拉就是一大网,再远点,就能拉到麦秸筒子,再远,就能捕到“小乌蛋”,“炒韭菜放一把,“镇鲜”!春天的青萝卜炖鲜虾,更是说不出来的鲜!”生于1959年的裴家村村民裴耐章,打小就在村头赶海,十多岁就跟着村里的船出海。
“五月端午乌子掉头了!就是到了季节了,下小海就能在潮头里捡着乌贼。‘谷雨前后打杂鱼’,老鼠鱼、刀鱼、黄鲫子鱼,那就要‘打垛’了!”“打垛”,即渔船出海拉的鱼不仅装满了船仓,而且连浮杆上都堆满了,打起了垛子。
“若是鱼打了垛,归航时,渔民就在船上插一面鲜红的旗。要是没有旗子,挂件衣裳也行。岸上的人一看到,就知道这船是丰收了,奔走相告‘插旗了,打垛喽!”
打垛的渔船顺着潮水归航,涨潮时,船离岸近,但是浪大,卸货也没那么容易,“刚搬了一筐黄花鱼下船,一个浪打来,筐就翻了,满筐的黄花鱼全翻到了海里!就得等着潮落了,再来赶小海。月亮底下,那黄花鱼的肚皮锃明,出不了外海,保管一条不剩地又拾回来了!”裴耐章的话里,透着熟知渔事的自豪和喜悦。
吃海里饭敬海里神
传说,海里有一种非常罕见的鱼叫“鳐”,它身体庞大,非常凶残,而且寿命极高,存活了2000年后,修炼成精,危害四方,使当地的渔民不得安宁。渔民们每年年初用丰厚的供品来祭拜鳐,但是鳐生性凶残,仍然经常危害百姓。后来,龙王为了保护当地的百姓,禀告玉皇大帝,奉旨收伏了孽鳐。为了感谢龙王的保佑,沿海渔民每年都要举行祭拜活动。
裴家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起初,几家人合养一条木船、几个大网,人工掌舵摇橹,出海打渔全凭经验。一出了海,一面天,四面海,就好像装进了海的“布兜”,随时可能遇到风浪危险。
清朝光绪十四年,裴家村的先辈们依照敬神求安的习俗,在村南沿海边修建了龙王庙。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抬着披红带花的猪羊和各家准备的供品,一路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在秧歌队、旱船和围观群众的簇拥下来到龙王庙。船老大们把各种供品摆放在龙王殿前,依次烧香磕头,叩拜龙王。附近村庄和十几里路以外的渔民也都赶来祭拜。
“农历六月十三是龙王爷的生日,其实农历六月也是渔家‘歇伏’的时候。”今年91岁的裴家村村民裴振绪说,早年间,虽然没有休渔期,可是渔民会自发“歇伏”。除了祭拜龙王,渔民还乘六月十三这一天,为新建渔船举行下水仪式,即“开光”。
新船落成,亲朋好友将红绿布条悬挂船头。备两只大公鸡,一只在船头处开刀,鸡血从“船眼”流下,染红船头,俗称“开光”,又称“挂红”。意即船下水后像龙一样,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不论白天、黑夜,起雾、下雨,都能看得清、多打鱼,并处处得到龙王的保佑。开光后,新船即可试航,俗称“下河”。下河时,要烧香、焚纸,大放鞭炮,插上亲朋送的贺旗,也有插上竹扎的摇钱树的。
看戏、“血网”“歇伏”渔家乐
六月十三这天,所有的船老大还要聚在一起抽签抓“行地”,俗称“拿行”,划分来年下海作业的区域。
当地有民谣:“拿了老虎头,吃喝都不愁;拿了金盒底,不种稻子也吃米;拿了下边外,潭漂(浮子)、蛏子一起卖。”过去没有定位仪器,渔民根据目测,以自然景观为基准坐标,分出能看见奎山的海区,能看见嶝山的海区……像分地一样划分渔场,并起上“老虎头”“老虎角”“鲤鱼池”等名字。
“拿行”也不是白拿的。六月十三之前,有管事的就从村里各养船户集了分子钱,杀猪宰羊备好供品,定好了戏班子,排好了船只从江苏接了戏班子来。
六月十三,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是最热闹的。一大早祭了龙王,海滩上开始摆桌子“拿行”,之后就在扎好的戏台上开始了三天大戏。《霸王别姬》《三堂会审》《贵妃醉酒》《谢瑶环》……渔民们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开始了。
“我再续两天,明天接着演!”村民的欢呼声中,一个船老大向戏班子喊话。
“他续完,我接着!再演两天!”又一个船老大站起身来喊话,欢呼声此起彼伏。村里定的三天戏演完,船老大们开始叫板,大戏接着演,下注的、杂耍的、做小买卖的,一幅其乐融融的“渔家乐”画卷在海滩上铺展。
演了近十天的戏,沙滩上的热闹还没完。
村里在沙滩上架起大锅,开始“血网”“蒸网”。在裴振绪的记忆中,那时候的渔网是麻线的,用一季就受了海水腐蚀,沾了泥沙和海藻。歇伏正是补网的好时候。村里各家先把麻渔网洗好晾干,倒上鲜猪血掺上水,把渔网放进去腌着。腌好后抬出来晒干,然后架起大锅,把渔网卷起一拢,再放到篦子上,盖上一人高的木鼎,拉风箱、烧火开始蒸。几个钟头后,猪血才能和麻渔网紧紧粘合在一起,利落结实不易腐烂。
耕海牧渔 敬海爱海
龙王庙由于年久失修逐渐破败,加上“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渔民节庆祝活动曾一度衰落。
1995年春至1996年夏,渔民共同出资,海外华侨、台胞和社会各界鼎力相助,对龙王庙进行了重修。1996年农历六月十三日,在新落成的龙王庙里,裴家村的渔民们隆重举行了一场盛况空前的渔民节庆祝活动。
渔民节作为重要的民俗活动,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1996年至今,裴家村已举办了25届渔民节。现在,裴家村的近海已成为日照港的一部分;渔民的帆船早已换成了机船,装上了先进的北斗导航,开始远洋捕捞;船老大们不必再“拿行”,抓近海“行地”了,看着天气预报出海归航,人们也不再拜“龙王”求风调雨顺……但是,每到六月十三,人们依然把深情的目光投向赖以生存的大海———
“黄金海岸,富饶裴家。水连四海,路通八方。自古以来,裴家村人勤劳朴实、耕海牧渔,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共建大业。渔民之节,全村百姓承古继前、顶礼祭海、敬诚拜叩,风调雨顺、村泰民安、海晏河清、富足丰登。不敢忘祖,世代相传。”渔民节上,人们以“祭海文”的形式念诵出对大海的感恩、对自然的敬畏。“渔民们内心深处对海洋的敬畏之情,和世世代代传承海洋文化的基因不会改变。”日照经开区北京路街道裴家村村党委书记裴延明说。现在的渔民节上,摆供品、读祭海文、敬香祈福等一系列的祭海活动通过艺术形式的展演再现,水族舞、彩烟秀,表达人们对大海的热爱,现代歌舞则表现了渔家生活的幸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渔民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仪式见证。
本版摄影全媒体记者 冷炳豪
新闻推荐
康希诺上半年亏损1.02亿元,尚无产品上市销售,新冠病毒疫苗在临床研发中
记者|可达编辑|8月24日,康希诺(688185.SH、06185.HK)披露2020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2.96万元,同比增长111.43%;归母净...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