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报告文学:2020 非常高考生

光明日报 2020-07-07 07:48 大字

题记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所有的经历终将沉淀为人生的底色。比高考更重要的检验,他们经历过了,这是一份知识之外关乎成长的教材和考卷,走进考场前,他们——2020届高考生,用坚强勇敢从容完成了这场非同寻常的“考试”。

高考,来了。

7日,1071万学子再次步入考场。习惯了口罩、消毒液、一米线、测温计,今天依然如此。

每个人的高考都是独一无二的,2020届的高考生尤为如此。疫情蔓延,推迟开学、居家学习,这些都将成为他们生命中独特的备考记忆。短短大半年,年轻的他们经历了许多人大半辈子都不曾经历的事件,又恰逢自主招生政策取消,强基计划亮相,高考延迟落定,北京、山东、天津、海南四省实行新高考。

半年冲刺,终点是一次考试,更是一场成人礼。

还是那群少年,平静的面容下,藏着他们内心的波澜起伏——这是一次不平凡的经历,一次全力以赴的抵达。

“我看见了孩子的成长。他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很少遇到不满意的地方,这段时间这么多变化、意外,他学会了接纳。”——一位母亲

生活没有预警。6月11日,北京市报告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打破连续56天无新增病例纪录。

北京学生陆凌(化名)的返校复课戛然而止。从6月12日起,他就再没去过学校,不得不居家隔离——“爸爸6月5日刚好路过新发地,进去半个小时,买了一点水果就出来了。”

不情愿、茫然、遗憾、纠结。学校原本是要在几天后就可以安排拍毕业照的。没有毕业照称得上毕业?如此仓促就要分别?一向作息正常的他失眠了。

母亲能看得出他的不甘。“我们一起去做核酸检测,他就站在学校外,隔得很远,看着操场……”

习以为常的校园生活结束了,居家学习再次成为主导。晚上10:30休息,早上6:30起床。自律的他在学习上不会让家人操心,但情绪的起伏波动让家人不安。

“在家也可以自主复习,可以和老师沟通。”

“一个人一生当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事情,很多都不在你的掌握中,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

母亲的话,如风一样飘过。

难以预料的疫情让人措手不及。6月16日晚,北京市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重新调至二级。复课51天的毕业年级,在校冲刺复习的加速键再度暂停。晚间,学生们被告知6月17日静校。

一切都没来得及。来不及收拾书包,来不及道别,来不及拥抱;心中期盼摘下口罩,却发现,戴口罩在一起,都已成为奢求。再见就是考场。

“最后一天,橙子和小蔡帮我理好风一般凌乱的试卷。无数的点滴幸福我只能说着感动和感谢。在欢声笑语中走过短暂的一年都不到的时光,除了关爱更有在题海中挣扎的背影。”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的聂蓁蓁(化名)在6月17日的微信中留言,这也是她为数不多的微信记录。

去年8月,当同龄人在亲人织成的保护网里悠然长大之时,她如一只满怀不舍而又有所期待的鸟儿,从老家来到北京和爸爸一起生活。在这里,将开启她的备战高考之路。

完全陌生的环境。新路标、新住所、新同学、新老师……她如蹒跚学步一般探索出一条又一条新的上学路线,与一个又一个人自然地交往。

相比闹钟的丁零作响,不如说每天唤醒她的是梦想。无论冬夏,5点,是永不更改的一天中开始劳作的时间。从家到学校一小时的车程,在公共汽车上,她利用这一小时收听《论语》的音频、阅读美文……甚至利用车里幽暗的灯光背单词。

两点一线,生活简单。和父亲没有过多的言语,餐点就是自己随手做些或是方便面。

在高考前10多天,母亲终于从老家来到了北京。家有了家的样子,热气腾腾。她可以吃上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有她爱吃的排骨,还可以学着包粽子。不习惯撒娇的她没有拥抱,没有甜言,默默地给母亲送上她画的画。“只要妈妈在身边就好。”相处的温暖抵过一切。

怅然若失与斗志昂扬并存。短短几天,陆凌经历了一次小小的蜕变。当静校的通知在朋友圈几乎要炸的时候,有过此番经历,不善言说的他像小助手般给同学们送上安慰,那可是他可爱的班级,有开导他、为他解惑的班主任老师,有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运动的同学,他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集体。

“我看见了孩子的成长。他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很少遇到不满意的地方,这段时间这么多变化、意外,他学会了接纳。”陆凌的母亲说。

如果高考没有延期,在7月,在陆凌生日的那天,他或许已经收到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将是他最好的生日礼物。聂蓁蓁会和家人去爬长城,或者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市,停停看看。

短暂的相处,长久的期盼。正因此,相见浓缩了时空,化为火焰,照亮前路。

“从孩子的文字中读到了感恩,读到了思考,读到了悲悯,读到了感悟,读到了力量,读到了思辨,这是逆境中昂扬向上的生长力量。”——一位父亲

“非典时,孩子才刚刚一岁,我们现在还保留着当时坐在童车里戴着口罩的照片。”转眼,那个小孩长大了,要参加高考了。

“生于非典,考于新冠。”人们如此形容这届学生。对于非典,他们或许没有记忆,但若干年后,再谈起这场疫情,这次高考,将是他们抹不去的印痕。高考征途,异常艰辛又捉摸不定——冬日的至暗,暖春的期待,初夏的微光,夏日的波折。一切都会平息,一切又如此不同。

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学生们在自己的书桌前,开始居家的网络课程学习:英语+数学+语文套题+年级会+班会+锻炼+物理+阅读……各学校有严格的学习安排和作息时间,还有在线答疑。

幽闭的空间,无人监督的现实,对不少学生来说,难免会懈怠、走神、犯困,无法把控自己;独自学习,失去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参照,像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有时会失去方向、动力,甚至心理层面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直播2020届学生成人礼,每天轮流更新QQ群公告,课堂环节增加互赠高考寄语,学校老师们通过网络交流,传达“隔空不隔情”。

“最难跨越的就是惰性,家庭应该是孩子的舒适区,在家学习意愿不强,孩子自己也意识到这点,努力约束自己,由起初的静不下心,到慢慢逼自己坚持,一直到能够长时间专心学习,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的坚持。”家长们说。

“今日清单:卸载抖音、快手、QQ。虽然没有太高的效率,但我相信,用心一定不会有错的。”

“语文作业、数学作业、英语作业、物化生作业、数学随堂练。别灰心,要争气。”

疫情之下,第一次模拟考试,对内蒙古鄂伦春旗大杨树镇第二中学的子怡来说,并不理想。每晚,子怡都拿出自己的清单,查看批注。在最后的时间里,她不想留下遗憾,辜负这12年来的努力。

“我就每天找老师聊天,请老师帮我疏导一下,父母也鼓励我,慢慢就适应了高考延期。既来之则安之嘛,就好好接受这30天额外奖励。我要努力学习,把这30天用到极致。”

复课之时,武汉考生徐立(化名)则在书包内袋里放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唯有现在把控时间,刻苦历练“备考”,才能以实际行动感恩!”看到孩子的这种举动,作为家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徐张杰放心了。

推迟高考,并非每个考生都能把握住时间。“网课”教学,电脑或手机作为辅助学习工具,每天从早到晚伴随孩子“不亦乐乎”。餐桌上,徐张杰与孩子探究“高考延时”利与弊,终于见到了效果。

“儿子从1月25日一直到3月22日,才第一次走出家门。佩服他能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稳得住情绪、擎得住书本。这种陪伴不是牺牲,也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而是彼此人生中最难得的一段经历和以后岁月中不可重复的幸福记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考生冀佳男妈妈说。

连续两次考试失利。北京学生墨狄(化名)一反常态,并没有马上表现出颓废、急躁、失望,反而特别淡定地自我总结,“就是在家学习效率低,考试状态有问题,这段时间学习不够专注,放心,我会好起来的!”在跟每一科老师都进行了一对一的线上交流后,墨狄给自己提出了“专注”的要求,特意写在告示贴上粘在台灯上,时时提醒自己。

“看得我跟孩子妈妈一愣一愣的。这种成长是我们之前希望看到的,却在疫情中被逼出来了,也算是一种别样收获吧。”墨狄爸爸说。

疫情期间,墨狄爸爸养成一个习惯,看闺女班里的日志。“与原来日志大多记录小我的学习生活点点滴滴不同,这个阶段的日志,孩子的视野变大了、视角变高了、内容变丰富了。”墨狄爸爸说。

“理性的认识让我们明白,在疫情之中,让人们心有所动的每一种表达,可以无关修辞、不论高下,因为他们传递着同一份情感,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遥望的高度。关于当下,就请相信:书是一页一页读完的,文章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因为“在开花之前,芬芳早已蓄满枝干”。

“从考前动员开各种会,到答题纸下发、线上监考、答题纸回收扫描,再到老师们阅卷、讲评,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是许多人的付出。他们是学校老师、网络系统维护人员、快递小哥、父母家人……当然,还有努力把答题纸写满的——我们。我们一起为这项工程努力,即使不清楚彼此在背后的付出,不清楚老师们熬夜阅卷到几点,不清楚爸爸妈妈为我们考试赔了多少小心,不清楚有多少人为这几千张答卷奔波、守候,我们仍该为他们的付出、为我们共同完成的工程报以敬畏和感激。”

做父亲的感动了。他从孩子的文字中读到了感恩,读到了思考,读到了悲悯,读到了感悟,读到了力量,读到了思辨,这是逆境中昂扬向上的生长力量。

“在备考的时刻,孩子们往往会被老师、学校、家庭,甚至整个社会过分地保护起来,他们只需专心备考就好。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这层壁垒。他们关注疫情,理解家国社会,理解了“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墨狄爸爸说。

“这批“生于非典,考于新冠”的孩子们能有高远的目标、正确的心态、感恩的情怀走向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就是这个时代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2班班主任范景鸣老师说。

志美行厉。“从来不是让你把一次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只是想让你在年轻时体会一次全力以赴。”

“这次的经历,唤起了他们对于未来迎接或应对磨难的思考,从性格上完成了一种“塑造”。他们会变得坚强、勇敢、自信、坦然。”——一位班主任

这届考生真不容易。今天,他们更有无惧风雨的从容和恬淡。

“这次的经历,唤起了他们对于未来迎接或应对磨难的思考,从性格上完成了一种“塑造”。他们会变得坚强、勇敢、自信、坦然。的确,我在很多学生身上看到了这种转变。比如,模拟考试后不再因成绩不佳而怨天尤人;跟同学相处时也更加包容大度。我想,这些都要感恩于这次磨难吧!”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28班班主任师雅巍说。

再紧张,北京五中高三女孩张亦萱也有着自己的节奏。

有时会在傍晚时分沿着护城河边跑步,发呆;有时画着她的“高考心情漫画”。她用漫画祝福和自己一样的高三学子们朝着梦想冲刺。

“还在高一高二时,她就用漫画为即将高考的学哥学姐加油打气,每年都会画一套,贴在学校。今年,她迎来了自己的高考。”亦萱妈妈说,“张贴“提分喷雾”“必过锦鲤”的地方成了同学们考前打卡地。那些日子,孩子腰不太好,但是靠着墙也要站起来和作品合影留念。”

就在7月1日,亦萱和同学们上了最后一节网课。满屏的再见,感谢。

此时此刻,时光流逝,点点滴滴都成为回忆。

子怡记得高一的时候,学校组织他们去车站送高三的学长,现在就轮到了自己。“高考那天会怎样,自己会考得如何,坐上一年一次的高考专列(这也是中国唯一的“高考专列”,承载着边陲少数民族学子“圆梦”的使命),会是什么感觉,列车上应该会热闹吧?”

子怡记得端午节那天,老师给他们每个人都买了粽子。他们每个人把粽子举过头顶,这意味着“一举高中”,好像一切都带上了福气。奶茶店的姐姐也送上祝福,送给她和同学们一个个纸折的翅膀。她和同学们把它们戴在手腕上,一起鼓劲加油,憧憬放飞梦想的日子。

亦萱记得在居家学习阶段,不少高三老师则度过了“史上最忙寒假”。心理老师写信指导在家如何调试心态;学科老师迅速开启主播标配——学会使用多种电子设备,在多个平台办公,思考线上教学与线下辅导如何结合;校领导传递给老师学生的信件,化解非常时期的不确定与焦虑,让每个人充分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憧憬,在每个人心中升腾。

最后的时刻,老师们忙着给学生们整理锦囊、手链、卡片、寄语。

北京166中高三8班班主任赵冬梅老师说——

今天,我亲手打包了一份祝福快递给你们,希望在几天后的高考中你们能一切顺利。别忘了,拿到考卷,温柔地抚摸它,可以的话,亲它一口(别摘口罩),相信所有的试卷都很善良(尤其是语文试卷),它们已经做好被你们征服的准备!

北师大二附中的何杰老师说——

高考是我们想获得更好学习平台而必经的公平挑战。这个挑战有很多我们不可控的因素,我们为之感到艰难。放眼长远,即使现在只有3天,即使仍有许多学习上的遗憾,我们也不能放弃,不仅是为了7月7日,更是为了今后我们减少后悔;同时,我们也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所有结果,因为人生路还很长,只要从现在开始信念坚定,我们终究会在迎接挑战中成就自我。

竹杖芒鞋轻胜马。7月,随之而来的是热望。踏上未来之路,慷慨前行吧!

(原题为《2020,非常高考生》)(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费洪光:自主创业带动社会就业

费洪光,1996年入伍,1999年退役,现任山东领英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日照万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2000年3月,费洪光...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