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多年的日照黑陶,如何再绽芳华? 日照黑陶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之观察和思考
全媒体记者 宋庆艳
日照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时至今日,日照的黑陶制作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日照黑陶被誉为“华夏艺术之魂”,日照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黑陶文化之乡”“中国黑陶城”。
日照黑陶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符号,经历过岁月变迁,日照黑陶如何老树绽新枝?在传承和创新的结合文章上,做了哪些探索?在产业化发展之路上,又有哪些瓶颈?一次黑陶文化之行,揭开了问题背后的答案。
传承与创新:融汇各方所长,黑陶制作工艺实现新突破
上世纪80年代,日照市现代黑陶开始复兴。从黑陶大师仇志海、汪易扬制作黑陶的探索,再到邢葆东、王炳山、苏兆启、卜广云等建厂投产、培训黑陶技术人员,从学术研究到工艺的全方位研究,各位前辈不断挖掘黑陶艺术的精髓,使日照黑陶成为古代黑陶技艺的“活化石”和现代黑陶艺术发展的“标志”。当时还成立了日照黑陶研究所,对黑陶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在几代黑陶人的努力下,黑陶艺术品在文化市场上名气越来越大,黑陶产业日趋兴盛。
最初,日照黑陶所生产出来的大部分只是工艺产品,随着时代发展,囿于小作坊经营的局限,导致市场小、消费群窄,加之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开发不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日照黑陶一度陷入了困境。
而江苏的宜兴紫砂却在传承创新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本应是同步绽放的艺术瑰宝,但一“热”一“冷”的发展差异,让日照黑陶人心有不甘。
要想让日照黑陶不再成为摆设,走向市场和火热的生活,首先要在工艺上进行创新。日照黑陶人在烧制工艺和密度上反复实验,逐渐有了新突破。一批从事黑陶的80后新人脱颖而出。“日照海曲黑陶”创始人牟善军数度到江苏宜兴和江西景德镇相关院校和工厂学艺,随即瞄准了黑陶茶具这一市场。在学艺的过程中,他掌握了高温釉烧的制作技艺,并在后期的黑陶制作中,将制瓷、制陶的工艺与黑陶相结合,使日照黑陶的制作技艺有了新意。
他还从南方订购了一整套的制陶设备,配置在涛雒镇华山村的厂房内。记者发现,从土窑到机器窑,从制泥到拉胚修胚的设备,这里几乎应有尽有。“传统的土窑烧制温度只能达到800摄氏度左右,其缺点是容易碎,经过工艺改良后,我这个土窑的烧制温度可以达到1090摄氏度,黑陶成品的硬度和性能进一步提高。”牟善军说。
记者发现,用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黑陶茶壶,胎薄质硬,敲打起来带有清脆的响声。
2019年,牟善军在福建泉州的一个茶具展上认识了来自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柴烧壶制作专家,潜心学习一年左右,经过试验,烧制成功。“这种壶不添加任何釉料,需要高温1200摄氏度才能烧制成功。其表面凹凸有致,别具一格。这种壶能吸附或过滤茶中的异杂气味,让茶香更为纯净、浓郁;能有效软化茶汤中的硬朗感和颗粒感,使口感变得细腻、润滑;还能使茶水结合度更好,促进回甘、生津,且更加持久。”
无独有偶。师从父辈的苏日华也是日照黑陶界崭露头角的一位年轻人。他结合传统工艺流程,对黑陶原材料进行了系统化研究,目前已拓宽了黑陶的产品体系,使黑陶的产品性能进一步提升,由过去单一的艺术陶往多元化工艺陶扩深,目前代表性的黑陶作品主要是延伸产品黑砂器茶具系列。据介绍,该系列采用紫砂和黑陶技艺相结合,具有双层气孔,能软化水质,无任何重金属添加,实现了艺术和实用的完美结合。
艺术化与生活化:追求实用性,让黑陶制品回归生活
黑陶是“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其创新一方面是工艺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文化内涵的挖掘。如何将黑陶由工艺品转变为艺术品再到文化产品,让黑陶走进寻常百姓家中,日照黑陶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近年来,日照黑陶继承传统风格,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对旧有题材不断创新。其中,徐兵研发的平面浮雕黑陶、秦四刚的剪纸黑陶、卜广云研制的窑变作品、刘加东开发的系列仿古陶器、杨丛泉的“怪脸”黑陶面具等,为黑陶艺术的创新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正是这种把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画、雕刻、剪纸、吉祥图案等融入黑陶制作过程的尝试,实现了黑陶从工艺品到艺术品的跨越。
牟善军又开始尝试硬刻彩绘,即在黑陶上刻上赋予文化寓意的年画或者花鸟鱼虫,把传统文化与家居装饰相结合,彰显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在陈列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个刻有金蝉的黑陶,只见这只金蝉停留在枝叶上,翅膀轻盈,形态生动。金蝉的全身都是毫刻出来的,身上的毛细到一毫米,可谓“一刀一毫”。“这个作品我用了三天左右刻出来的,一个月一个人大概能做十件作品。”他说。
这种在黑陶文化涵义的精细探索,让日照黑陶焕发了新的魅力。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开发黑陶的实用功能和作用,拓宽市场渠道,才能走出工艺品、艺术品的局限,让黑陶融入更多百姓的生活中。
日照还有一位被称为“黑陶玫瑰”的秦慧敏。她是日照东海峪慧敏黑陶研发中心创始人。她放弃了大学所学专业,潜心黑陶艺术。2009年,在出土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的东海峪遗址旁的东海峪村,她建了土窑,在那里烧窑十年,让东海峪的黑陶之火重新燃起。2019年,她把工作室搬至春风十里乡村文旅创意园。
在其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了正在用电窑烧陶的秦慧敏。一炉预定的陶器刚刚出炉,刻有荷花的陶罐圆润光滑,自有一番意趣;陶碗陶杯素雅古拙,有返璞归真之境。
秦慧敏的工作室内,还有做好的陶制香器、茶器和托盘等食具用品。“黑陶这一瑰宝只有和当代生活相结合,向生活化和实用性转变,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她说。
秦慧敏的黑陶作品取材于生活,其中的《玫瑰之恋》便是由情人节而来。2007年的情人节,眼见大街上到处是送花的恋人,她突发奇想:玫瑰花虽美,但容易凋谢,何不用黑陶制作一束玫瑰,寓意爱情的永不凋落?于是,她用黑色的陶泥制作了一束黑陶玫瑰,没想到大获好评,后来还在市博物馆推出展览。
受此启发,她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日照地域特色文化的现代艺术黑陶作品和陶艺旅游衍生品,有工艺茶器、餐具、花器、香器、车饰等各种生活实用品,造型新颖别致,价格相对适中,受到中青年群体的喜爱。
秦慧敏常去两城遗址,在古人遗留的数千年的陶片作品中寻找灵感。她把看到的岩画、甲骨文和陶文刻在陶体上,用这种方式和古人对话。此外,她关注地域文化,其作品有浓郁的日照特色。她制作的黑陶陶罐《日照三宝》,巧妙地将日照黑陶、绿茶和农民画三元素绘制于罐体,不仅文化内涵丰富,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在山东艺术学院学习期间,秦慧敏对锔瓷、传拓技艺进行了深入学习研究,并与日照黑陶文化传承发展相融合,走出了一条陶锔结合、陶拓结合的独特创作之路,受到专家、业内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黑陶、锔品、拓片等作品受到市场青睐,特别是手捏陶猴、香薰系列,以及茶器、油画陶等几十个自主研发产品,在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会时,受到广泛赞誉,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其中,手捏陶猴注册为“慧心陶猴”,并进行了系列文创产品开发。
“黑陶最初来源于生活,最后应该归于生活、服务日常。我未来的方向是把黑陶做成精致小巧的生活用品,打造出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的文化产品。”她说。
文化和旅游融合:对标产业化发展路径,黑陶前景未来可期
谈到日照黑陶的发展,无论从文化、品牌还是市场,都可以借鉴宜兴紫砂的成功经验。世人一谈紫砂,就想到宜兴。一把紫砂壶,包含了造型美、工艺美和日用功能美。紫砂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符号,积淀了深厚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2018年9月15日,“对话共融·聚首日照——— 2018年日照黑陶·宜兴紫砂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在日照市博物馆举行。
2017年和2018年,通过两场日照黑陶和宜兴紫砂的对话交流,实现了南北交流,解决了工艺创新的技术层面问题,提升了日照黑陶的产业化水平。
宜兴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志君在了解日照黑陶发展现状后,认为日照黑陶要发展,必须突出改革创新。一是,提升黑陶技术的研发力度,工艺要提高、创新,使黑陶的实用价值、收藏价值得到提升。二是,做好结合文章。借鉴紫砂和茶文化的结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结合好本土文化,丰富附加价值。三是,打破小作坊模式,开启产业化生产之路,分工细化,工艺流程实现链条化。他强调:“好的作品自己会说话。”
毋庸置疑,日照绿茶早已是日照的城市名片,倘若借鉴宜兴紫砂之经验,做好日照黑陶和绿茶的结合文章,合力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必将成为日照市文旅融合的又一亮点。
喝一壶日照黑陶壶冲泡的日照绿茶,在浅饮慢酌中回归质朴和静享之心。未来的黑陶之艺,仍将回归于真正能感悟日用之美的人群之中,并且必将在茶文化、慢文化的领域中大有可为。
苏日华说:“日照黑陶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文化价值深挖可塑性强。现阶段我认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挖地域文化特点,打造有文化、有内容、有市场的黑陶作品。目前我已经设计研发出日照黑陶茶具系列、日照文化餐具系列和东夷文化系列产品。”
对于日照黑陶产业化发展,他建议,要融合一二三产业,做优黑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建立合理合规的产品体系及黑陶制作工艺流程标准化;加强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引进。
诚然,日照黑陶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层面在资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扶持,也离不开民众对于日照黑陶的认可和喜爱。令人担忧的是,现在从事黑陶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已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这让黑陶的传承创新后继乏人。要想让日照黑陶重绽时代异彩,成为闪亮的城市名片,这里面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坚信,每一位黑陶大师和匠人探路的背后,都是一次勇敢的前行。
那闪耀着高贵光泽的日照黑陶,必将穿越4500多年的厚重积淀,在新时代再绽芳华。
新闻推荐
专家简介出场嘉宾: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