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看古人开学那些事儿

都市女报 2020-05-29 14:03 大字

近日,山东中小学生陆续开学,孩子们终于回到久违的校园。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学校,今天,我们盘点一下古人上学那些事儿。

最早的教育机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学校的国家之一,“校”和“庠(xiáng)”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教育机构。我们现在称呼的“小学”,在古代被归于启蒙教育,也叫“蒙学”,承担蒙学的教育机构一般都是私塾。

古代学生,除了刚入学时要举行“开笔破蒙”礼仪外,上学后还要经常举行各种其他礼仪。学生入学时,如果是进官方小学,会举办入学典礼。正式上学后,每隔一段时间,还要举行祭拜圣人的礼仪。

古代小学生也要面临各种考试,比如在明代,沈鲤就制定了这样一份课程表,除了正常的授书、习字外,还有“每月朔望考试”,“每岁腊月望日总考”,就是说月初和月中都要考试,每年的十二月十五那天要“年终考”。在启蒙教育中,最多的教学内容还是识字、作文,当时的识字教材普遍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等识字教育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教写字。为什么写字要晚一些呢?因为古代写字是用毛笔,小孩的骨头太脆弱了,练毛笔字还没什么劲,所以最初练字也都是练简单笔画的。学生还要适当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兼习当朝律令以及冠、婚、丧、祭等礼仪。除此之外,古代小学课堂也会教学生音乐、射击等课程。

读书人的称呼

书痴:即书呆子,带有贬义。但是,古代读书人也有以甘当“书痴”而自豪的,如陆游诗云:“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

书生:古代多指儒生。《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云:“(赵)咨曰:‘吴王……虽有余闲博览书传,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书迷:心迷恋于书的人。元末宋濂,因家贫无力购书,只好到处借阅,读后还把书全抄下来。即使天冷砚台结冰,手指僵硬,也抄书不止,被称为“书迷”。

学究:古代泛称儒生,后常讽刺腐儒为学究。如宋刘延世《孙公谈圃》载:“艺祖(赵匡胤)生西京夹马营,营前陈学究聚生徒为学,宣祖(赵弘殷)遣艺祖从之。”

书橱:比喻学问渊博之人。如《宋史·吴时传》载:“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成橱’。”宋代的李纲以博览群书、博学强记闻名,人号“书橱”。

掉书袋:即掉书的口袋,讽喻爱好广征博引炫耀自己学问渊博的读书人。《南唐书·彭利用传》载:彭利用不顾对象和场合,“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读书为何摇头晃脑

看影视作品时你会发现,描写古人读书的镜头,总是一边念一边摇头晃脑,让人很费解,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古人读书可以叫诵读,也叫吟诵,声音抑扬顿挫,很美。但是那个时候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读书的人往往不知道怎么断句。于是在读书的时候就晃头晃脑地用肢体的摆动节奏附和一下,便于断句和记忆。

古文讲究韵律,就像音律一样,入神时自然击节踏足、摇头晃脑。所以,读书时摇头晃脑可以增强节奏感,使自己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摇头还可以解除疲劳,防止或缓解颈椎病。读书很辛苦,古代人参加科举,那可真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读书的用功劲可想而知。古代主要以毛笔书写,即便是印刷,字也比较大,古书阅读顺序是由右及左、由上及下,念书的时候头确实来回晃。

此外,古人读书有时也是表演,摇头晃脑可以丰富自己的动作和表情,增加美感。

(综合《现代快报》《毕节日报》《南阳日报》)

新闻推荐

风劲扬帆正当时 多元成才筑梦行 记蓬勃发展的东平明湖中学

□通讯员陈滨千年古郡,水韵东平。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矗立着一所现代化高级中学——东平明湖中学。东平明湖中学位于...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