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直播“江南春” 走近文徵明任薰精品
今天是5月18日是国际博物日,备受关注的上海博物馆年度大展“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在今天中午采取时下最热门的直播方式,提前剧透给观众。
此次展览亮点和看点纷呈,跟随着直播镜头,由上博工艺研究部副研究馆员谷娴子带领导览,深度解析了诸如宋拓本王羲之《行草书秋月帖页》、文徵明《江南春词意图卷》、任薰《愙斋汲古图卷》、《康熙南巡图的粉本》、《姑苏繁华图》,以及南宋吉州窑木叶贴花盏、明代朱稚征的“竹雕高士图笔筒”、计元儒琴等重点展品。
跟随着直播镜头的流转,屏幕前的观众可以发现,“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的展览框架已基本成形。展厅布置得曲径通幽,厅内时而浮现的典型的江南建筑剪影显现出典雅精致的江南韵味。
布展效果图
在直播刚开始,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即通过一段视频,来阐释上博办这个“江南文化艺术展”的初衷及意义。杨志刚表示,上博举办过诸如虞山画派、娄东画派、董其昌书画艺术和青龙镇考古,顾秀、竹刻等数10场与江南相关的特展。2018年上海市提出要全面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此次再度举办江南文化层面的专题展览,意在弘扬文脉,助力发展。
据悉,本次江南文化艺术展将展出文物197件中,涵盖玉器、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古籍、画像砖、家具、印章、犀角器、竹木器、玻璃器等诸多的门类,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展览。在内容策划和展陈设计上也将努力突破时间脉络,突破单一门类,侧重文物阐释,讲好江南故事。
直播镜头中的文徵明绘《江南春词意图卷》
重点展品迭出展现繁华富庶江南
在上博工艺研究部副研究馆员谷娴子的导览下,首先来到的是展柜前一件与王羲之相关的书法作品——北宋拓《淳化阁帖》。镜头对准的这一页是宋拓本王羲之《行草书秋月帖页》。据讲解专家谷娴子介绍,这是王羲之写给他友人的一封信,它起首的第一句“七月一日羲之白”,故而又叫《七月帖》。东晋的衣冠南渡对于江南文化发展是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王羲之他的祖籍在琅琊,如今的山东临沂市区,在南迁当中,他是从山东去到了江南,现在的浙江绍兴地区。
“这封《七月帖》就是王羲之在绍兴写的。7月1日在古代的立法当中,它是立秋后的头一天,文人墨客在这一天都会感时悲秋。王羲之也是这样子的,从他里面句子”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中可以体会到。”至东晋以后,江南就变得与从前不同,人文荟萃,雅士代出。
宋拓本王羲之《行草书秋月帖页》(又名《七月帖》)上海博物馆藏
《行草书秋月帖页》之后,镜头又引领来到《愙斋汲古图卷》。据介绍,《愙斋汲古图卷》分为上下两卷,现在展出的是上卷。画幅中央坐着的这位主角是吴大澂,吴湖帆的祖父,他是清代有名的金石家和收藏家,可以看到他和他的客人对坐交谈,周边环绕的全是他的珍藏。“吴大澂早年在西安买到了一件周代的鼎,释读出鼎上面有一个文字是“愙”,所以他把这个鼎叫做“愙”,自号“愙斋”,图卷也因此得名《愙斋汲古图卷》。”
镜头中的《愙斋汲古图卷》
在古代的文人生活当中,文士时常在书斋里面做一些很高雅的事情,写字画画、鉴古藏珍都是重要的日常消遣。吴大澂过眼的文物珍品大概有上万件,其中是以青铜和玉器为主的,《愙斋汲古图卷》卷上面每件珍品他都有提名并做过考证的。 通过这幅画卷,也反映了古代江南文士闲适雅逸的生活状态。
任薰 愙斋集古图卷(部分)
另一件描绘江南风景,反映江南生活的作品是明·文徵明绘《江南春词意图卷》。
直播过程中还邀请了电视节目主持人曹可凡、江南文化研究、上海史研究专家熊月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等嘉宾助阵,共同解析江南文化研究以及展览背后隐藏的学术话题。
文徵明 《江南春词意图卷》(局部)
“这张画非常的精巧,一条河流把整个画面分成左右两个部分,有挑着担子赶路的人,亭中也有几个非常闲适的人,想必是一些文人。河对岸是林木葱茏、屋舍俨然。整幅画幅显示出了江南的这种温润、秀美和闲适。”主持人说。
文徵明 《江南春词意图卷》(局部)
文徵明有粗笔跟细笔的两种风格,今天的作品是他细笔的风格,主要来源于赵孟頫的小青绿,他还有粗笔来源于沈周和吴镇的一些风格。文徵明的青绿山水比较淡雅,有别于宋代青绿山水的那种浓艳整个的画面非常的活泼有生气。
文徵明 《江南春词意图卷》(局部)
文徵明受元四家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赵孟頫。后世的很多画家都非常喜欢文徵明。“而且文徵明也比较长寿。在他去世前一年,我们看到他写的小楷还是比较温润,工整。总体而言吴门四杰可以说是元四家一脉相承,但是又有自己的这种特色。”
文徵明 《江南春词意图卷》(局部)
这幅作品还值得一说的是它的词意图。“它的题跋没有展示出来,实际上是根据倪云林的《词意图》。倪云林的词相对来说比较忧伤和惆怅,因为中国文人在元代受到异族的压迫之后,内心会有一些惆怅。可是在文徵明的画里头完全看不到那种阴郁和忧伤,有的是江南春天的那种生命的勃发,所以这张图是非常典型的。”
吉州窑木叶贴花盏
直播当中,导览专家还向观众详细介绍了《康熙南巡图的粉本》、《姑苏繁华图》等巨作。《康熙南巡图的粉本》被陈列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进门的序厅,进来入口大家就会直接看到,这幅长卷本身有30多米长,可以说是一幅巨卷。历史上康熙皇帝曾经6次南巡,他在第二次南巡结束之后,召集了很多江南的画家来共同绘制当时的康熙南巡的盛典。
《康熙南巡图》的定本一共有12卷,分散于世界各地 ,上博此次展出的是第7卷的粉本,表现的是从无锡到姑苏的这一段。因为粉本它还只是一个比较概括式的稿本,所以上面的人物画的比较粗,尤其是康熙南巡图一定要有康熙的,可是在粉本里面却没有康熙皇帝,只是用一个华盖来示意它的位置。很可惜康熙南巡图第7卷它的定本正本已经流散到海外去了,所以这一卷粉本就非常的珍贵,这次上博也是专门为它定制了一个展柜,展出4米多,竭力呈现当时盛景。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卷》(局部),辽宁博物馆藏
江南的历史有几段非常重要,即以南京为中心的六朝时期,以杭州为中心的唐宋元时期,那以苏州为中心的明清时期。展品《姑苏繁华图》称为研究苏州的百科全书。它表现的就是明清时期苏州的城镇风貌,有人细细的数过这上面的人、建筑、桥梁,画了1万多个人,400多座桥。
“我想重点提一下的是这上面有200多块商家的招牌,反映的是苏州的当时的商品经济的繁盛。”导览专家说,“明清时期,这里并不是政治的中心,所以它是以经济和文化来吸引人,而且很重要的是招牌里面很多店铺,卖的不仅是江南本地的土产,还卖外地的一些名产,甚至还有海外的。”所谓“经济繁荣之地必为文化繁荣之所”,通过这幅图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当时江南人的生活一定是相当富裕的。
展区的最后一部分则重点呈现上海。明清苏州之后,说到江南,上海的地位非常重要。最后一个展区也是第一次尝试将这么多材质种类的东西放在一个中心柜,包括书画、印章、墨、砚台,竹雕等。
明 朱稚征 高士图笔筒
展览背后的江南意蕴
“江南”自古以来,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和社会的概念。早先,在汉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地域十分宽广,今天的湖北南部和整个湖南都能被称为江南。
而后唐人划天下为十道,其中“江南道”为长江以南,自湖南西部以东直至海滨的广大地区。但实际上,唐代的“江南”常常超出这一范围,韩愈“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之八九”,将江南的概念扩大到了江淮以南、南岭以北的整个东南地区。
待到明清时期,“江南”行政概念逐渐弱化,经济意义上的“江南”越来越明确,专指传统的浙西、吴或三吴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且备受国家依重。江南,也成了人们心中富饶美丽、如诗如画的“天堂”。
顾绣三酸图镜片
据介绍,此次展览从2018年6月就开始筹备,除了馆内的文物专家,还有馆外的学术顾问,其中熊月之就是顾问之一,本次直播他也来到现场,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进行对谈。
展览现场的黄玉花觚
熊月之着重解释了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关系。他说,在近代以前,上海一直是江南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在1843年以前我们进了上海,江苏省松江府,然后才是上海县,上海是一直笼罩在江南文化底下的,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上海和江南的关系是一个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所以上海文化当中有各种各样都是浸润着江南文化的特点。但是上海文化它也有自己地区的特殊性,近代以后情况就有比较大的差异,近代以后上海从原来一个县城,很快的发展为一个特大的城市,它的人口80%~85%是江南人,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所以整个的海派文化其实主要是江南人传播的,它也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特点,这是其一。第二点,作为一个城市,他把那么多的人集聚起来,它就不是简单的把各种文化加起来,有了集聚以后,有了融合,一个升华,因此海派文化它不光是江南文化的简单的堆积,而是一个升华。我们看到在海派文化有很多江南文化因素在里面,这就是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关系。
文徵明 《江南春词意图卷》(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本报济南讯根据省政府常务会议5月15日原则审议通过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