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援藏医疗队在当地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帮扶 为藏区百姓托起“生命之舟”
□ 本报记者 张春晓
本报通讯员 吴长远
“主任,外地转来一位孕妇,破膜30多小时,盆腔一个大肿物梗阻胎头难产,孩子胎心也不好,怎么办?”4月14日凌晨,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将山东省援藏医疗队队员柴丽萍惊醒,打来电话的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
“准备急诊剖宫产,我马上到!”意识到产妇危险,柴丽萍随即下达指令,同时叫起队友、麻醉医师李义春,两人迅速赶到医院手术室,经过紧张手术,孩子顺利取出,母婴平安。
类似这样三更半夜紧急赶往医院的情形,柴丽萍和她的队友们已经历20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1月30日,援藏医疗队队员们立即停止休假,紧急进藏返岗,在做好本职业务、守护妇幼健康的同时,承担起牵头组织疫情防控的重任,通宵达旦投入工作中。
“援藏医疗队为藏区百姓托起‘生命之舟’!”受援单位和当地群众感动地说。
2019年7月1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抽调1名行政干部和7名医疗技术、医院管理专家加入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队伍,对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进行组团式帮扶。
援藏医疗队针对受援单位“底子薄、人员少、机构缺、能力弱”的现状,准确把握“输血”和“造血”关系,理清帮扶思路,找准难点痛点,从管理、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医院精神树立等五个方面对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帮扶。
狠抓制度建设和科室建设两个关键点,医疗队对医疗关键环节和流程实施改造,制定行政管理制度7项,医疗护理制度62项,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15项,相关业务职责、流程30余项,不断筑牢医疗安全防线,医院运转初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充分发挥援藏专家技术优势,医疗队员们帮助医院拓展疾病诊疗种类,提升业务水平,开展了诸多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创建了可做6大类69种儿外科手术的儿外科,结束了日喀则市没有儿外科的历史;妇产科诊疗科目由单纯的生理产科扩大至病理产科和妇科常见病;手术麻醉由原来单一的局部麻醉拓展到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静脉全身麻醉以及PCIA术后镇痛技术等,有效满足了医院临床妇产科及小儿外科手术需求;儿科开设了儿科病房,细化完善了儿童保健、计划免疫等业务,开展了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业务,解决了新生儿采血难题……
针对医院人才匮乏困境,援藏医疗队通过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招聘医护人员15名,占目前全院在岗职工的20%,并开展全员培训。截至今年3月底,已累计开展各类各项培训100余课时,受训人员920余人次。以带教骨干方式,力争通过3年带教,为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藏医疗队坚持从自身做起、用行动引领,积极带动当地医护人员培树“自动自发、向上向前、笃学细作、精益求精”的医院精神,完成各类妇产科手术171台次,抢救危重产妇20余人次,接诊5000余人次,完成超声诊断3200余人次。
疫情发生后,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被确定为定点救治单位,正在山东休假过节的医疗队员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柴丽萍老家在山西,他们一家三口早已订好从济南飞往太原的机票,计划稍后几天回家探望八十多岁的母亲,接到进藏通知,她二话没说,退掉了机票。队员刘伟娟腊月二十四刚刚把家在威海的父母接到济南,家里还有年迈的公公婆婆,原想好好陪陪4位老人,可她还是义无反顾踏上了进藏征程。
返岗后,医疗队牵头研究发热门诊和病房设置,制订应急预案,先后组织了4次新冠肺炎相关培训和1次疫情应急演练,制定了预检分诊流程,此后全部队员分散在救治组、消杀组、保障组承担相应工作。
“山东老师们的到来为我们妇幼保健院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多吉洛旦谈起山东省援藏医疗队赞不绝口。据多吉洛旦介绍,山东省援藏医疗队进驻后,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各项指标得到极大改善,门诊量增长35.43%,出院人次增长46.05%,手术台次由原来每月不足5台增长到每月超过30台,医院接诊能力和业务收入明显提升。
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队伍领队、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马金栋说:“援藏医疗队的同志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已有5名同志受到当地不同层次表彰,为日喀则人民造了福,为我们山东人民争了光!”
新闻推荐
“千呼万唤的雷峰塔地宫铁函打开了,只见一座金涂塔夺目而入……”千年雷峰塔矗立在西湖南滨,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