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古诗词中有清廉

江淮时报 2020-04-10 10:26 大字

◆潘诗颂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廉政诗词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诗词抨击黑暗,体现清廉,弘扬正气,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悠久文化历史中的瑰宝。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北宋名臣包拯书写的这首《书端州郡斋壁》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以鼠雀、兔狐之喜愁反衬“清”之品质可贵,以秀干、精钢之直道彰显“直”之志气高洁,展示出包拯不凡的志向和高尚的品格。中国古代像包公、海瑞这样的清官,老百姓推崇他们为“青天”。

“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古诗中也有用离任时行李简约来形容廉洁的。这里说的是明代的况钟,曾是明代苏州知府,当他10年任满,离任赴京时,苏州7县大批民众依依不舍,七邑耆民饯送数百里,弗绝。他十分感动,吟了4首饯别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后来苏州万人联名,上书朝廷,乞请况钟留任苏州,朝廷准奏,加授况钟正三品按察使。

这首诗别有况味。古人大概特别喜欢“清风”二字。例如形容人的优秀品质叫“清风高节”;形容天气好叫“清风朗日”或 “清风明月”;形容夏天宜人凉风叫“清风徐来”;形容官员的清正廉洁多叫“两袖清风”。 “两袖清风”形容的是人的清爽舒畅和潇洒飘逸的样子。大体到元代才转用为形容为官清廉。自此以后,人们普遍用“两袖清风”形容清廉官员。例如清代阮元曾赠扬州知府魏成宪联曰:“两袖清风廉太守,二分明月古扬州”。后面一句源于唐代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我理解是,诗人既有用“二分明月古扬州”比照“两袖清风廉太守”;也有因为扬州是唐代最为繁华富庶之地,因此在这种地方当官而两袖清风,自更不易。

“清风凉自林谷出,廉洁源从自律来。 ”廉政古诗中也有用寒来代清风的。清代郑板桥在辞官离开潍县回乡时,画竹赠别潍县士民,画上题写了《预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囊橐就是口袋,口袋空空两袖寒,就是说为官清廉,清风两袖不胜寒。郑板桥是康熙时期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著名诗篇《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通过对岩竹坚韧顽强品质的赞美,以表达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反腐倡廉,自古有之。从古代一些清官廉吏所著诗词中,可以看出他们淡泊名利,清心直道;关心民瘼,体恤民疾;公正廉洁,励精图治,深受老百姓的拥戴和推崇。他们或为表白心迹志向,或为警示自身慎独,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充满正气的诗词。这些诗词传诵千古、流芳百世。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名臣于谦自幼聪颖过人,青年时代就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石灰吟》。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他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于谦在河南、山西巡抚任上,进京公干。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地方上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 ”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我带有两袖清风! ”并作《入京诗》以表心声。

追溯远朝近代,中国官员吟诗抒怀俯拾即是,流传下来了大量优秀的 “清官诗”,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古代廉政文化所蕴含的廉政思想极其丰富。这些诗像檄文,似号角,激起国人对出淤泥而不染、堪为人中楷模清官良吏的爱戴与尊敬。

新闻推荐

戗面大馒头,做起来!

老锅乱炖何为戗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发好的面,边揉边加进干面粉,这个过程叫戗面;二是揉进了干面粉的发面,叫戗面。戗面大馒头好吃...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