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壳里做道场
深交所要求獐子岛说明是否外购扇贝
獐子岛亏本卖扇贝?知情者:不少购自日韩
2000人实名举报:“冷水团”事件是弥天大谎
獐子岛/
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1.47公里,海岸线长25.8公里,面积8.94平方公里——獐子岛是獐子岛镇最大的岛。它距大陆最近点31海里,曾经闪耀得像海市蜃楼,人们听闻那里是“海上大寨”“鲍鱼之乡”,后来又诞生明星企业——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整个海岛生机勃勃,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也争相落户。
獐子岛海底的扇贝,大概永远无法知晓自己有多少种死法。
集团公司说它们“遭遇了冷水团”“饿死”“不知为何而死”,有着丰富养殖经验的公司员工猜测它们“被淤泥呛死”“咬合死干贝壳,贝柱受伤而死”,参与买苗、捕捞的员工说它们“被冤死”。当股东们痛心疾首、网民们像看笑话一样围观獐子岛公司时,獐子岛老百姓已经对这个本地上市公司是否盈利失去兴趣。截至12月17日收盘,獐子岛股价报收于2.68元/股,总市值19亿元,从扇贝“跑路”至今蒸发了近100亿元。
昨日,深交所下发关注函,要求獐子岛说明是否存在外购扇贝再加工转卖情况。
反思
“进口”扇贝真相为何姗姗来迟
□毕舸
用进口扇贝冒充自家产品的行为,算不得多么高明的欺瞒手段。可就是如此粗陋的手法,竟能年年闹出扇贝“失踪”之谜。
这首先暴露出当地有关部门对于獐子岛日常经营状况缺乏常态化监管。从报道来看,獐子岛将外来贝壳送至加工中心加工生产,这一情况已经被知情人所掌握,有关部门为何却对此不了解?獐子岛不惜亏本也要销售进口扇贝,是为了业绩作假,从而在财报及其他信息披露中,将此作为业绩利好向股市释放,让不知情的股民受其蒙骗而跟进,带动股价上涨。随着目前獐子岛股价跌去大半,股民损失惨重。这也说明对于此类恶性造假行为,在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相关责任人法律问责等方面仍有缺陷,导致獐子岛违法成本过低而无所顾忌。
如果企业造假多年后才被发现,消费者和股民的权益谁来保障?
“道场”1
薛定谔的扇贝
有“海底银行”之称的獐子岛近期遭遇了近五年来的第四次“扇贝事故”。扇贝频繁“跑路”“大面积死亡”,市面上销售的獐子岛扇贝究竟捕捞自哪里?这些扇贝是獐子岛号称优势产品的虾夷扇贝,还是李鬼变李逵?它们就像薛定谔的扇贝,不打开,难知真相。
“外来壳”装一年生的肉
记者近日从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獐子岛”,002069)内部员工及知情人士处获悉,其实很多扇贝是“外来贝”,购自日本、韩国,加工后以獐子岛扇贝的名义出售。
“品质好的基本以日本进口为主”
“獐子岛扇贝,其实绝大多数是日本进口过来的。”一位与獐子岛有业务往来的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今年以前,獐子岛的虾夷扇贝,“除了自己养殖的,品质很好的基本以日本进口为主。”
虾夷扇贝是冷水性双壳贝类,原产于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沿海海域,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獐子岛扇贝真产自獐子岛海域?据了解,除了购自日本,也有一部分来自韩国。
獐子岛内部员工老孔告诉记者,獐子岛在前年和去年都有从韩国购买虾夷扇贝“充产量”,“肉、壳都买过。”“实际上从外面买来不挣钱,但毕竟有量。” 老孔说,为了保证市场供给,獐子岛“赔钱也要上(指从外部购买)”。
此前,中国经营报报道称,在位于东獐渔港的贝类加工中心,獐子岛集团的全部捕捞船已经停止作业,但仍旧有货车在装卸货物。周边居民介绍,本地捕捞船的捕捞已经满足不了工厂的生产需求。
“外来的扇贝送至此加工生产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岛上一名知情人士说,这些扇贝来自山东以及周边岛屿,实际上獐子岛集团购买外来的扇贝再加工其实完全是在亏钱运转。
老孔告诉记者,在东獐渔港的贝类加工中心,所谓的粉丝扇贝的加工,就是将一年生的扇贝肉装在“外面买来的壳”里,“壳就是当个盘用。”老孔介绍,扇贝的正常生长周期是三年,而獐子岛自产自销的是浮筏养殖的虾夷扇贝,这些扇贝仅为一年生。
产品未标明扇贝捕捞海域
12月13日,记者走访上海浦东某大型超市并浏览天猫“獐子岛旗舰店”,发现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獐子岛扇贝,部分产品只标注产地为辽宁省大连市,并未明确注明扇贝捕捞海域。已注明捕捞海域的扇贝产品,有些标明捕捞自“大连獐子岛海域”,有些则标明捕捞自“黄海”,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西侧也临黄海。
在天猫“獐子岛旗舰店”内,名为“獐子岛易道味蒜蓉粉丝扇贝(速冻生制)”的包装袋里有18只虾夷扇贝,标价59.9元,月销量629份,产品详情页明确标注了该扇贝捕捞海域为“大连獐子岛海域”。
不过,从消费者晒出其购买的此款产品包装图来看,该产品仅标注了生产者“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永祥水产品分公司”,产地“辽宁省大连市”,并未注明扇贝捕捞海域。
记者在上海浦东某大型超市发现的“虾夷扇贝柱(速冻生制)” 产品包装袋上看到,该产品的捕捞海域并不标注为獐子岛海域,而在“黄海”。该扇贝的生产者为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金贝广场,产地为大连。
另一袋同样由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金贝广场生产的“冻煮扇贝”,在包装袋上也只标注产品产自辽宁省大连市,并未标明扇贝捕捞海域。
买家评价:肉太小,不连壳
在18只装的虾夷扇贝购买链接里,产品详情页对于虾夷扇贝的特点特别提到个头大、肉饱满,生长周期长,为2~3年。
然而购买过的消费者评论“肉太小了,不连壳”。客服回复称,“咱们选取大连獐子岛洁净海域产出的底播虾夷扇贝为原料,清理加工后选取贝肉部分,并不小了呢。”客服补充道,为了让产品干净、入味,目前无法做到连壳一起清洗加工,所以会分开处理,清理好后再进行配料,形成半成品菜品。
为确定18只装的产品是否为真正的虾夷扇贝,记者将消费者在“獐子岛旗舰店”内购买的“獐子岛易道味蒜蓉粉丝扇贝(速冻生制)”实物图予以业内人士确认。
中国渔业协会内部人员、渔业资深人士王金和鉴别后表示,扇贝壳肯定是虾夷扇贝壳,“里面的扇贝肉明显是拼接的,不确定是哪一种贝。”王金和说,虾夷扇贝的壳特别大,其他类型的扇贝肉、日月贝肉都可装在虾夷扇贝壳内,且价格便宜。
对于产品包装袋上捕捞海域和产地的标注,王金和表示,目前的确较为混乱,“因为国家对于这些初级的冰冻产品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要求,一般进口的会要求标明,但是有合资厂的也会乱用。”
“道场”2
分红与套现
獐子岛公司上市后,渔民老李收到的分红共计7笔:2008年300元、2009年700元、2011年1600元、2012年1920元、2013年1440元、2014年1440元。2014年后,没有再收到分红。而董事长吴厚刚已累计减持三次,合计套现近4亿元。
岛民:最后一笔分红还是2014年
獐子岛水产资源极为丰富。用岛民自己的话说,“下水随便一捞,都是扇贝、海参、鲍鱼,可以说是老天爷赏饭。”
然而,当地岛民自2014年收到最后一笔股份分红后,他们已经5年未收到獐子岛公司的股份分红。
“环岛海域大多数都由政府租借给了獐子岛公司,公司不让我们渔民进去捕鱼。”岛上渔民老石说,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的獐子岛渔民的生路现在被公司越挤越窄。
与大连沿海地区普遍采取的海域承包制度不同,为集约化发展,獐子岛镇把下辖海域整体划归给了獐子岛公司。“本来是镇集体所有的獐子岛海洋,以前是各村承包,现在成了公司一家的了。”渔民老王的疑问也是很多当地岛民的困惑,獐子岛公司上市后,如果没有分红,他们还拥有獐子岛的什么呢?
解答老王的困惑,要从獐子岛公司的源头说起。根据《獐子岛镇志》,1956年人民公社时期,现今獐子岛镇下辖的獐子岛、大耗岛、小耗岛、褡裢岛四个岛屿成立“獐子人民公社”,由于创造出过捕捞量全国纪录,一时间被称为“海上大寨”。
1983年,人民公社被撤销,一方面,獐子乡人民政府成立,另一方面,经济组织实行公司制,成立“长海县獐子渔工商联合公司”。两年后,“长海县獐子渔工商联合公司”被撤销,成立“大连獐子岛渔业总公司”。总公司初期实行政企分设,独立经营,1987年恢复政企合一,公司董事长由獐子岛镇党委书记兼任,总经理、副总经理由镇长、副镇长兼任。1992年,“大连獐子岛渔业总公司”被撤销,集体所有制的“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公司”成立,这也是现在獐子岛公司的前身。
1998年,“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公司”改制为“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继续坚持基本生产资料归集团公司集体所有。现任獐子岛公司董事长吴厚刚出任“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自此,吴厚刚开始推动公司上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2001年4月,“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7632万元。继续当镇党委书记还是下海从商?吴厚刚选择了后者。
为解决吴厚刚官商身份重叠问题,2002年10月,经大连市政府批准,公司向吴厚刚定向增资848万股,共计1075.26万元,吴厚刚拥有了公司10%的股份。这其中,5%的股份是长海县奖励给吴厚刚的,另5%则需个人出资。他向长海县无息借款530万元入股。
2006年9月,獐子岛公司(002069.SZ)在深交所上市,发行价25元每股,上市首日股价已超过60元,吴厚刚的身价也超过了5亿元。根据Wind数据,自公司上市以来,吴厚刚已经累计减持三次,合计套现近4亿元。
形成对比的是,獐子岛当地岛民多年来从公司发展中得到的实惠却很有限。据渔民老李向记者提供的一份“股份分红”存折显示,公司上市后,他收到的分红共计7笔:2008年300元、2009年700元、2011年1600元、2012年1920元、2013年1440元、2014年1440元。2014年后,没有再收到分红。
“道场”3
“冷水团”谎言
“我在岛上生活50多年了,从未听说有过什么‘冷水团’。实际情况是,自从2013年11月份,公司就叫我们几条船在后来的所谓‘受灾’海域偷捕扇贝。”“当时扇贝苗采购的情况已经恶劣到,向海里播撒的时候,半箱都是石子。”
2000人举报:
半箱石子 半箱扇贝苗
在獐子岛人看来,海岛的不幸爆发自5年前的扇贝“跑路”。
2014年10月,獐子岛公司突然宣布其海洋牧场遭遇黄海“冷水团”袭击,致使百万亩底播虾夷扇贝绝收,公司瞬间由盈利变为亏损约8亿元。
2015年2月,2000名獐子岛居民实名举报了獐子岛公司。他们称2014年的“冷水团”事件是獐子岛公司与当地镇政府共同导演的一场 “弥天大谎”。如今4年过去,参与举报的不少老渔民已经过世,记者获得了当年的举报材料,登岛寻访当年的联名举报人。
“受灾海域出事前曾偷捕”
“冷水团”公告第二天,2014年10月31日,獐子岛公司便迅速组织了“灾害说明会”,公司高管以及中科院海洋所专家悉数到场。会上,时任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助理刘鹰(现大连海洋大学教授)发布了北黄海冷水团当年被监测到的异动数据,并判定该次受灾原因就是冷水团。
时任獐子岛镇党委书记、大股东代表石敬信则在会上称,当年长海县全县都受了影响,除獐子岛确权海域,其他海域也有受灾情况,亩产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但獐子岛上有2000民岛民并不认同公司、专家、当地政府给出的说法。2015年,他们写下一封联名举报信,每个人都签字摁下手印,寻找相关部门讲述他们的诉求。
老秦是当年的举报人之一,他此前在獐子岛公司捕捞扇贝的船只上工作了十余年。他对记者表示,“我在岛上生活50多年了,从未听说有过什么‘冷水团’。实际情况是,自从2013年11月份,公司就叫我们几条船在后来的所谓‘受灾’海域偷捕扇贝。”在老秦看来,既然扇贝已经提前被偷捕走了,2014年又从何而来扇贝能收获呢?公司这才导演了一出“冷水团”灾情。
另一位当年参与举报的渔民老赵说,2014年有关方面对獐子岛“冷水团”事件的调查结果称未发现獐子岛苗种采购、底播过程存在虚假。这让他们感到“极度失望”,之后决意举报。
2016年11月,獐子岛公司收到深交所问询函,要求说明2000人实名举报的相关情况。公司随后回复称,“经自查,公司历年均按照采捕计划在指定的海域组织进行播苗和采捕,不存在‘提前采捕’行为。”“这种事情怎么能让公司自查?”老赵质疑道。
“更大的猫腻出在扇贝苗上”
老秦还对记者讲述了另一个岛上“人尽皆知”的传闻,举报者认为2014年的“扇贝绝收”,“更大的猫腻出在扇贝苗上”。
“2014年应收扇贝正是2011年、2012年播下的苗,当时正是獐子岛公司董事长吴厚刚的弟弟吴厚记负责整个集团扇贝苗采购。”老赵说,“向海里播撒的时候,半箱都是石子。贪污下来半箱的钱,全进了吴厚记的口袋。”
獐子岛公司负责播苗员工当时表示,“我在公司干了十四五年,亲自到海上去播的苗,包装一打开全是沙子。他虚报,根本没有多少苗,打比方说二十包吧,有七包到八包全是沙子。”
据岛民介绍,2011年是吴厚记采购扇贝苗造假最为猖狂的一年,而他所酿成的恶果则体现在2014年。“根本没有什么‘冷水团’,只是为了掩盖吴厚记当年的丑闻。”老赵说。
老赵对记者表示,“2012年那会公司有过一次内部举报,就是举报吴厚记贪污问题。结果他的手下会计张巍被判了5年有期徒刑,吴厚记本人居然什么事都没有,只是被开除。”
记者查询相关工商资料,吴厚记在离开獐子岛公司后,又成立了一家“大连盈瑞养殖技术服务公司”,仍旧与獐子岛公司做着水产甚至扇贝苗业务。
岛民称吴厚刚将獐子岛公司变为“家族企业”,记者查询獐子岛公司在2006年的招股书,招股书内共有吴厚敬、吴厚国、吴厚岩、吴厚元等4位与吴厚刚同辈人的名字出现。“这些全都是他的亲戚。”老赵说。
2000名獐子岛岛民们在举报信中写道,“在短短的上市八年间,獐子岛由原来的全国首富乡镇、‘海底银行’一度成为负债约近百亿的贫苦乡镇。我们不禁要问一句:‘钱哪儿去了?’”据澎湃新闻
新闻推荐
相关新闻12月15日,北京迎来入冬第二场降雪的这一夜,CBA联赛也在京城之地感受着本赛季目前为止最强的一股“寒流”。这一晚,...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