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厉害了,青年教授!

济南日报 2019-11-28 11:24 大字

崔超然 逯一中

29岁,就被聘为高校教授,你敢想吗?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越发重视,高校对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青年教授”一词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记者就此采访两位驻济高校的“大咖”,通过他们在工作中的状态明白了,原来成功从不是一蹴而就,初心、努力和坚持,缺一不可。

因上努力 果上随缘他29岁便被聘为高校教授

1987年出生,2000年在济南五中读初中,2003年在山师附中读高中,2006年考到了山大软件学院读本科,2010年被保送至山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为学院第一批直博生。

从小生长在济南的崔超然,2016年被聘为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当时的他只有29岁。除了高校教授,他目前还是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

“2015年,我在新加坡管理大学从事研究员工作,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新加坡教育部下属重点科研项目的研发,2016年,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加入山东财经大学工作,并被聘为教授。”谈起自己的经历,崔超然告诉记者,之所以能“有幸”成为一名青年教授,除了因学生时代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多篇论文外,还与自己读博时参加的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有关。

崔超然告诉记者,在参与新加坡教育部的重点项目后,自己曾有机会留在国外,但他果断拒绝,一心想回国发展,特别是回到自己从小生长的济南。“近年来,济南一直在飞速发展,市领导也非常注重科研创新,我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更应该为济南做出应有的贡献。”

据介绍,在山财大任职后,崔超然的大部分生活都献给了科研,每周除了给学生上课的一天半左右时间外,他基本上都在工作室工作。近年来,他先后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以及多个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作为学术带头人,他牵头组建山东财经大学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团队,并获得山东省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首批600万元的资金资助。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参与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多项;获得第七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17年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青年岗位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

除了教授的身份,崔超然还是一名研究生导师,“目前我带的几名已毕业的学生都有不错的出路,有的出国继续深造,有的进入国内知名的IT行业工作。”在崔超然看来,教导学生,要擅长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们自己发现自身的闪光点。而在平时教授本科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时,崔超然则善于结合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学,同时,将计算机学科的知识点加以融入,让学生们能够进一步开拓眼界。

崔超然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这么年轻就当上了教授,肯定有与众不同之处,但在他看来,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多年来,崔超然一直奉行这样一句话,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要加倍努力,但在努力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放平心态,不要太在意得失。“同时,我们要学会把握人生机遇,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希望我的学生们都能学有所成,不负人生。”

坚守初心 始终坚持他是学校史上最年轻教授

每天8点前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浏览学术网站,捕捉最新的学术前沿动态,设计今日的实验方案,为团队布置实验任务,对于济南大学青年教授逯一中来说,这早已是家常便饭。

2016年底,济南大学引进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当时刚从国外学成归来的逯一中时,开出的条件直接就是“聘任为教授”,当时刚满31岁的他,一跃成为了济南大学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对当时的我来说,直接聘任我为教授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一步到位’后,可以专注自己喜欢做的科研工作。但同时,我感受到了更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变成了动力,在动力的驱动下,让我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投入极大的热情,不敢有一丝懈怠。”

逯一中说,能当上让不少人羡慕的青年教授,“不忘初心”十分重要,多年来,他一直坚守科研梦想,从未改变。因为只有不断坚持,才能走向成功。在加入济南大学后,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表征和电催化应用;贵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及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构建新型、高效的生物传感器和单原子/二维纳米结构材料的复合物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在不断努力下,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no Energ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9篇,其中有多篇论文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中国未来的发展是需要科技创新来驱动的,科技创新的目的正是驱动未来的发展。”为了积极响应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逯一中及其科研团队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设计和合成了一些具有高选择性、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电催化剂来有效地产生双氧水,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等问题。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偏远地区饮用水问题。积极与省内外的相关企业展开合作,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

除了做科研外,逯一中也非常注重育人,在对研究生的教育中,他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研究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他们的研究课题,鼓励他们大胆地探索,对他们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循循善诱,悉心教导,在引导教学的同时,训练研究生开展科研研究的独立性,进而得到实用性和最终能够进行产业化的科技成果。

此外,逯一中还在对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鼓励他们到实验室参观、进行实验研究,对具有科研兴趣和科研潜力的本科生,及时引导,培养他们对科研工作的热情。逯一中所带领的项目团队现有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固定工作人员,他们都具有很丰富的科研工作经历。

在科研工作中,逯一中积极带领团队成员参加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和研究进展,学习最新的学科领域知识。团队成员也积极承担对研究生的一些教学指导任务,帮助研究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在学术交流中拓展他们的视野,为研究生的培养发展提供帮助。据了解,目前,逯一中的一些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校园污染的水体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记者手记你可能成为“青年教授”吗?

其实,除了两位受访青年教授,记者经采访了解到,在山大、山师大等高校也有类似的青年教授,而放眼全国,青年教授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甚至在一些高校内,“90后”大放异彩,成为青年教授、专家。

未来,相信随着一些“90后”博导、教授的陆续涌现,中国高校教授年轻化趋势会趋于明显,这也让人们对其寄予厚望,这些具有年龄优势又有能力的年青带头人,在时代舞台上施展才华时,必将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那么,我们有机会向他们一样,成为一名“专家”吗?

在采访过程中,两位青年教授一直在谦逊地说自己“其实很普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别人在娱乐时,自己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而已……”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对于自我的认知,让他们能够心无杂念,全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好。

记得在不久前,记者曾就“毕业后的去向”问题,采访过多位大学生,其中不少人告诉记者,对未来“比较迷茫”,觉得自己没有“学习天赋”,不知怎样走向成功。但其实,这个世界上本没有什么纯粹的“先天成功”,只要你再多一些认真,多一些勤奋,多一点坚持,或许,你就有可能成为那个你原先想都不敢想的“青年教授”。 (本报记者张展铭)

新闻推荐

龙矿热电公司着力改善工作环境 电厂“不吵”了 员工舒心了

□通讯员吴敏杨建鹏记者张思凯报道本报龙口讯“以前巡检到3号机组高温加热器这个地方,耳朵嗡嗡的,心脏都跟着颤抖...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