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购买基础服务 输入人才 贯通医疗资源失能老人居家照护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济南日报 2019-11-28 11:05 大字

李阳帮助老人调整体位。(张帅摄)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指导意见有关情况。意见提出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以济南为例,60岁以上人口已达134.6万,占总人口的两成。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不在少数。目前,居家养老仍是主流模式,如何贯通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并为之探索合理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各界关心的话题。

政府购买服务被赋予更多期待

今年70岁的王富春(化名)卧床已有一个月时间。尽管身子下面开始起褥疮,又疼又痒的感觉折磨得他睡不着觉,但话到嘴边却总变成了:“二妮,拖累你了。”一缕温柔的阳光照射在二女儿王丽的额头上,散乱的头发下平添了几道皱纹。自从父亲不小心摔倒后,在一家文具店打工的王丽便跟老板每天请一下午假,早早回家伺候老人吃饭、洗漱。大哥是残疾人,照顾老人的担子就落到她一个人身上。因为频繁请假,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王丽碍于情面,退回老板500元。老人摔倒后,拿药和复查的开销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再添一份负担。

“一个老人身体上的失能,可能让一个家庭的运转同时‘失能’。”在从事养老行业多年的山东和孚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董志达的记忆中,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昨天还充满欢声笑语,却因为老人突如其来的疾病,以及意料之外的受伤,让一个家庭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照料老人。“在老龄化社会加剧的今天,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已经是社会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解决失能老人照料问题?护理院、养老院以及家庭照料成为目前主流选择方式。但现实情况是,立足于中国传统观念,选择居家照料的家庭不在少数。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指导意见》有关情况通报中,便提出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对于多数家庭,居家照料意味着更多人力付出。对于王丽这样既要照顾小家,又要照顾老人的家庭主要支柱来说,收入微薄成为困扰她的一大难题。虽然目前父亲有低保,哥哥有残疾人补助,还有民政部门发放的生活不能自理经济困难老年人护理补贴,但长期聘请护工、护理员无疑是不小的负担。而她则把更多期望赋予了政府。“除了‘政府兜底’的补助外,如果能给予失能贫困家庭护理老人补助,或许能解决像我们这样的家庭的负担。”

除此之外,造成老人失能卧床的原因,除了脑梗疾病外,跌倒成为主要因素。“老年人生活环境的适老化改造,能够从源头上减少老年人因跌倒而造成失能的发生率。”走访多数医疗机构可以发现,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跌倒造成的骨折几率较高。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科主任张震告诉记者,在许多欧美国家,已将老年人防跌倒列入社区日常工作中了。在美国,社区义工会按照老年人年龄来上门检查房间有没有进行适老化改造?有没有专业人员进行老年人的照护?如果上述条件都没有,社工则可强烈建议老人去养老机构。在国内,不少临床上骨折的老人是在家里跌倒造成的,儿女往往不在身边,这就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努力为老年人居家养老创造条件,为家庭配备防跌倒的设施。

长期照护需要留住人才

与居家养老紧密相扣的环节是社区、机构养老。目前,社区养老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综合养老机构两种模式为主要形式。由于离家近,方便子女看望,社区综合养老机构成为不少家庭首选。发展养老机构,就需要充实养老行业人才。

在梁庄新区的社区养老机构,今年22岁的李阳来自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校,从实习到工作,都在这家养老机构。长期以来,养老行业留不住人才、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从毕业“只想拿个毕业证”,到“我想踏实把它当成一份事业”,这样的心理转变就发生在一年之中。2019年年初,李阳来到这家养老机构实习,虽然是大专学生,但从事的是护理和照料老年人的一线工作。她忘不了,第一次踏进老人房间的感受,穿衣擦拭身体,90后的她做着最接地气的活。第一个月,满是委屈。第二个月,开始适应。第三个月,李阳心里如照进阳光一般温暖。

如今已经成为正式员工的她坦言,两个原因让她决定留下。一是这是一份充满爱和感动的工作,二是做养老行业也有光明的未来。在一年的工作经历中,98岁高龄的郭奶奶看她干活辛苦,用孱弱的手不辞辛苦地为她扇扇子。还有得知李阳请假回家,以为李阳要调走,为她伤心落泪的周爷爷。“老年人情感需求度高,是最需要关怀的人群,为他们付出,也会得到情感上的回报。为老年人服务是一份充满大爱的事业。”另一方面,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李阳被这家机构确定为内训(干部储备)师资。“从一线锻炼,安排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成为养老行业中的标杆,未来,他们还将走上管理岗位,帮带出更多专业护理人才。”养老机构事业发展部部长咸玉婷告诉记者,“我们就是要激励这样一批年轻人,让他们的学识和青春得到施展,让养老事业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学校、医院与机构合作

打通引智平台

像李阳这样由高校培养,再输送到各大养老机构的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咸玉婷告诉记者,从国家层面正在推动高等教育向养老事业倾斜,从高校培养出有技术、有知识的专业人才,逐步改变老年护理行业中知识层次低、护理技术不专业的现状。以李阳为例,她所学专业为老年服务与管理,课程涉及老年护理、心理照护、老年常见疾病、沟通、老年活动策划、养老机构管理、养老法律法规等。有了理论基础的支撑,在深入机构实践时,上手快、效率高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比如,为脑梗后遗症的半失能老人穿衣服,如果按照“先穿患侧,再穿健侧”的理论来实践,老人穿起来就会舒适而便捷。同样,在学校学习过打鼻饲的李阳,在实践中练习了两次之后,很快就熟练掌握了。

毕业于山东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李姗姗,也经历了从“服从调剂”到“热爱这份事业”的内心转变。从2015年至今,她一直在这家养老机构,结婚生子,长期为失能老人家庭送政策,策划活动。失能老人家庭的家属往往承受较大心理压力,于是李姗姗这样的社工便在重阳节、母亲节等主题节日活动时对失能老人进行入户慰问,组织对失能老人家属提供舞动心理学课程、组建倾听互助会、建立失能失智家庭经验小组。“由高校向机构建立的实习就业双基地已经形成一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人才输送形成良性循环。”咸玉婷说。

医疗资源向社区养老机构流动

一方面,建立起高校与社区养老机构人才输送平台;另一方面,将已经活跃在机构一线的老年护理员培养成才。

目前,部分医疗机构正在建立培训机制。以槐荫区为例,从2018年6月开始,“山东省老年产业协会医养结合老年护理培训基地”“槐荫区医养结合教育培训基地”相继成立,目前该院已经组织多期针对全市养老机构医养照护员的培训课程,其授课老师均是来自一线的医护人员。同时,部分养老机构也在探索与高校联合,搭架培训平台,将护理知识与“家”的归属感概念融合到培训中。

医疗机构对社区养老机构人才培训,不仅针对护理员,在内部人员配备上也有更多期许。董志达表示,目前多数社区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都配有针对半失能老年人的康复室,但现实情况是,虽然有设备,但涉及康复的专业人才仍然稀缺。未来,期望来自社区医院、省市级医疗机构,能够与社区养老机构合作,将专业人才和知识向社区养老机构输送,为更多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康复的环境。(本报记者张帅)

新闻推荐

山东明年将形成国土规划“一张图”规划留白为未来发展留空间

本报11月27日讯(记者范俐鑫)记者今天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