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你真的想重回车马慢的生活吗

济南时报 2019-10-17 13:47 大字

□新时报记者 江丹

“双十一”还没到,但关于快递行业应对购物狂潮的消息已经风起云涌。对于快递行业的涨价和提速,消费者大概关心后者胜于前者,他们只想商品能够更快地被送达自己手中。

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速度。今天的我们无不生活在一种提速的状态中,交通在提速,生活节奏也在提速,速度消磨了我们的诸多耐心,结果日渐取代过程成为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很多人喜欢木心的那首诗作《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可是,大部分人应该并不是很清楚过去的书信有多慢,车马有多远,起码生活在当下高铁时代的年轻人无法知晓,他们对于慢的理解,大概多数时候来自交通高峰期的拥堵。

速度是随着一次次技术革新而快起来的,过去的人虽然无法想象今天的高铁时速和即时通讯,但他们也在期盼着快一点,再快一点,无论是物件的运送还是信息的传达。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更远古时期的人们几乎无法想象速度,于是他们便把对“快”的期盼化为对平安、顺利的祈福。至今我们还偶尔听到“三六九,往外走”的说法,也就是出行是需要择日的。对古人来说,这是一件大事。

据山东大学中国史专业孙虹的博士论文《先秦秦汉出行仪式和信仰研究》,先秦时期的人们出行之前,便会进行占卜,卜问天气如何,凶吉如何,是否平安顺利,以此选个便于出行的好日子。那时候人们出行不仅要卜问时间,还要卜问方向。比如“月星日不可西,月望不可东,月晦不可北……”如果能够乘车或者驾驭牲畜出行,还要选好它们的颜色。后来,它从一种庄重的仪式流变成一种习俗,比如远行时人们会刻意选择纯红色的牛、马。

对那个时候的人们来说,离家出行,因为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简陋而导致速度慢,而慢则意味着更多的凶险和不安。因此,一些重要的出行开始之前,除了占卜,还往往有祭祀的仪式,以祈求神灵的庇佑。

孙虹的论文《先秦秦汉出行仪式和信仰研究》中引用了学者许倬云在《周代的衣食住行》中的一句话:“古代无论道路或交通工具,都还简陋。早期徒涉河川,携粮自炊野宿风露,大抵艰困非常。是以古人出门祖祓,无非以不可知的命运求托神佑。”至今,还有一些人出行会携带一些寓意平安的物件,这样的习俗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来的,但今天交通路网的通达和交通工具的安全极大地降低了路途不可知的危险性。

这种速度上的“慢”,也增加了古代官员赴任途中的变数。马大概是当时最为快速的交通方式之一,所谓“走马上任”。那时候,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往往以日算、以月算。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父亲是在九月初病逝,灵柩运回苏州,再返回贾府,则就到了年底,要知道曹雪芹的生活背景已经是清代。直到那个时候,一趟出行仍要在路途上花费诸多时间。

在古代,传递速度最快的大概是重要的公文信息、物资一类。据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叶士东的博士论文《晚清交通立法研究》,古代的统治者一直非常重视邮驿系统的建设,“宣上达下,不可一日缓者”。还是在曹雪芹生活的清代,那时候的文报会按照重要程度不同,日行300里、400里、500里、600里不等。递送公文的铺兵昼夜兼行,接力运送。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听到“八百里加急”这样的台词,且不说是否符合史实,日行800里,时速大概33.33里,不到17公里。而在今天,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00公里。

因为路途的漫长和交通的不便,跨区域运送的生鲜食物就显得尤其珍贵。杜牧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原本用来传递重要信息情报的驿站快马却为了博杨贵妃一笑而运起了荔枝。再比如明代于慎行在《赐鲜鲥鱼》中写道:“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

可在物流状况日益通达的今天,不仅跨区域吃上新鲜的荔枝、鲥鱼不是问题,跨季节也可以。人们遗憾的已经不是速度,正如人们喜欢木心的《从前慢》,不是因为从前的书信和车马有多慢,而是那句“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新闻推荐

出场一次上百万、午宴晚宴均可售……诺奖得主的中国“生意”

2019年诺贝尔奖揭晓完毕,得奖者没有中国人。但诺奖在中国的故事并没结束。中国科技是在开放学习中进步的。邀请诺奖得...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