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的担当?杨善贵
有幸拜读周馥的《负暄闲语》,深为周馥博学多识、开放包容的胸襟,勇于担当的情怀所折服。在那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年代,周馥的担当精神尤其难能可贵。
爱国爱民之情怀。周馥处理政务,首要的原则是:“大凡人存心公正,则虑事详审。先审此事于国有益否,于民有益否?即有益矣,能持久而别无流弊否?斟酌已定,义当举办……”他认为:“处一己之事在让,处一家之事在和、在俭,处国家之事在安而不在扰,尤以固民心为重,不可有幸功图便之心。须时存杜患防危之念,即建旋乾转坤事业,亦只从顺民心做起。”在山东、两江和两广任上,“时势益艰,新政待举,分内应办之事日不暇接,而内外掣肘困难情形有为向来所无者”,面对艰难险阻,“从未尝轻许稍损国体、稍拂民心之事”。“但求有益于国于民,何尝计及一己利害”。在任直隶布政使时,收回天津,撤退保定洋兵,调和民教,官民事后始服。跟随李鸿章操办洋务,参与创办金陵机器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天津电报局、架设电报线路、修筑铁路等实业,无不克勤克俭、任劳任怨。周馥的作为,在今天看来,依然是爱国爱民之楷模。
求真务实之风。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周馥追随李鸿章,借鉴西学、筹军务、兴实业、办学校,引进西洋制造技术,在学堂开设数理化、英语等课程,开中国现代教育之先河。处理商务,开放口岸,日理万机。然而周馥借鉴西学却不盲目崇拜西方,不照搬照抄,对“鄙古圣贤不足道,心醉西法,争趋若鹜”的行为明确反对,认为“考求西学,原属因时制宜”,告诉其后代“我家子弟总以专重儒修为主,不可邪趋旁鹜”。周馥的行政担当,还体现在他的刚柔并济上,晚清政府内忧外患,底气不足,而处理洋务又免不了与洋人打交道,周馥认为“今日宦途所最难者,莫如与外人交涉一事”,然而他在和外人交往中,以诚相见,“绝不存藐视欺骗之心,词气未尝暴慢,礼貌未尝简缺”,遇到“外人间有恫喝,部中每时有偏听”时,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为动”,“久之,外人亦皆折服”。周馥用他的儒家风范和果敢的处事风格,赢得了西人的尊重,也维护了国家尊严。周馥不仅思想开放,处理洋务不卑不亢,而且作风严谨周详。面对事巨而凡的公务,议条约、议戎政、议地方大利害、议边疆战守,先分其轻重缓急,慎选主事之吏处之,从不拖泥带水,遗祸于后。他认为“若为国家事迁就敷衍,欲速见效,必遗祸于国”。在任津海关道时,兼管直隶全省商务、教务,先后六七年,地方平安,惟事先预防,临事速断。交卸时,计未了之案,只钱债数事。在直隶任上,1901年受命处理教案,“勘视各处教堂茔地”“议民教永远相安章程”,殚精竭虑,终“直隶全省教案亦经妥与议结,并收回天津,撤退保定洋兵,调和民教,外人尚无异言。当时官民有不尽知我用意者,事后始服”。周馥曾事于曾国藩、马新怡、张树声、李鸿章,皆得信任,“惟事合肥李文忠公最久”。李鸿章对周了解最深,曾赞曰:“周某用心极细,虑事最精,且廉正有魄力,非时人所及也”。从李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周馥不仅勤政廉政,更有很强的执行力。周馥工作求真务实,治理有方,政绩突出。
不计得失的胸襟。周馥行事,惟义是视,认为“违义而荣,不如守义而困”,为此不计个人得失。他曾总结“我任司道日,遇有益于国于民之事,莫不勇往图之,未尝一日偷安”。每当利害交乘,总是守素节用,淡泊处之,尝曰:“某一生作官,能得几日?今从若言,可以苟禄邀誉,如公事何?清夜自思,所负多矣。彼不便者,不过污蔑我、买弹章劾我,或诱小人造飞语疑忌陷害,此乃彼错,非我错也,即脱冠归去,此心何等干净。”处理外交,遇有洋人威胁,从未尝轻许一稍损国体,稍拂民心之事。尝告人曰:“与其将就一时,遗患于后,宁投劾而归,不忍昧心轻许也。”甲午战争爆发,周受命总理前敌营务,周深知“北洋一隅之力不敌日本一国之力”,面对友人劝说“此役必败无疑,尔往前提何为?”周馥大义凛然称“明知必败,而义不可辞也”。周奔波操劳于前后方,“军械粮饷,转运取买,萃于一身,艰难百折,掣肘万分。然而自始自终,余未尝缺乏军需一事”。为大府谋划,但求于公有益,虽劳怨赔累,皆所不辞。周馥“一身行止,惟义是视,从不趋利避害。当患难,可辞而不辞;遇富贵,可就而不就”。周馥驰骋官场三十余年,尽管遇到猜忌陷害,依然泰然处之,宠辱不惊,屹立而不倾。周馥不计得失的宽广胸怀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纵观周馥一生,治学严谨,勤政廉政,宽于待人。尤其参与李鸿章主持的北洋新政,称盛一世。
周馥总结一生,曾对晚辈说:“我为官三十余年,心中所筹画者,属员知者十之三四,幕友知者十之五六,继我任、知我谋者十之二三。”周馥的高明高深,更非我辈所能揣测。我想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个词表达对周馥崇敬之情,不知是否妥切。
新闻推荐
灶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荆月新结合吸收国内其他省市在营商环境立法方面的经验,提出以下立法建议和思路。第一,建立营商环...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