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扎根西部边疆 矢志艰苦奋斗 访山东省地矿七院刘传朋

沂蒙晚报 2019-06-21 18:25 大字

■人物专访

2007年7月,为响应山东地矿局党委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措施,山东地矿七院刘传朋肩负使命、责任和真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阳光炽烈、干燥缺氧的西部边疆,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西部工作旅程。神圣的使命,挥洒的青春,刘传朋和他的团队在这里英雄用武,大展拳脚,贡献才华。就像生长在西北的胡杨,他们在这里坚毅地奋斗,快乐地成长,为祖国的西部边疆建设奉献着热血青春。

战胜困难就是战胜自我

当天的采访中,刘传朋坐在窗几明亮的办公室,周围都是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再回首,忆起西部边疆的工作,他感觉眼前的一切好像不那么真实,“毕业的第一天到地矿七院报到,紧接着第二天就踏上了出发的火车,辗转的路途、20多个小时的车程、背井离乡的苦楚……”他打开了话匣子,12年的西部工作旅程历历在目。

初到西宁工区,剧烈的高原反应使刘传朋脸色发青,嘴唇发紫,头痛欲裂,干燥的空气让他频繁流鼻血,还有肆虐的风沙让他几乎睁不开眼……这样的环境下要露宿山头,头痛难熬到睡不着,天明还要照常工作。尽管这样,地质填图和找矿的工作容不得他有半点耽误。他爬山的速度没有因此而放慢,该跑的矿点全都跑完,野外记录也做得很工整有序。

当记者问他当时有没有打退堂鼓时,刘传朋坚定地回答:“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地质工作者,就必须忠诚于自己的选择,哪怕历尽艰苦,也应执着无悔。”就这样,刘传朋在他技术的高墙上砌好了第一块砖,不偏不倚,刚刚好。在他踏足青海的第一寸土地——— 格尔木市,留下了坚实有力的脚印,不深不浅,无比清晰。

舍得付出才能苦尽甘来

地质找矿不是说几句“芝麻开门”就能找到矿、找到大矿的,而是要吃得苦,舍得付出,才有可能“苦尽甘来”。在西北长达12年的野外工作,让刘传朋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把课堂上的知识与地质实践结合起来,深入体会其中的奥妙,由此使他对成矿地质规律和深部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有了更加细致的研究。

“地勘工作表面上看是体力活,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刘传朋认为在错综复杂的地质现象面前,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点疏忽都有可能错过本来不明显的地质现象和找矿标志,从而对地质条件做出误判,错失发现宝藏的良机。他常说只有把野外每一个点都跑到了,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

刘传朋年复一年地拥抱着山野,不畏艰苦在一线勘查,埋头斗室勤学善思。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他冒着酷暑,在地面温度高达70℃的新疆和硕县可可乃克地区发现一处特大型锶矿床,成因为沉积改造型,是新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锶矿床,填补了新疆沉积改造型锶矿的空白,他编制的报告面对的评审专家都是业内的顶尖翘楚,评审时都对当时还是毛头小伙子的他竖起了大拇指,最终获批优秀,于2013年度获得了“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

凭借在西部多年的努力,他还荣获2015年度山东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多次获得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多次获得院级“先进工作者”、“院级标兵”、院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奉献的青春,他无怨无悔

工作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主动去解决困难,把困难解决好就不那么容易了。作为一名地矿人,刘传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誓言,践行着“地质报国”的使命和担当。

2009年,他在新疆和静县夏翁地区开展铁锰矿普查项目发烧到39度多,但由于当时工期紧,任务重,他二话没说就跟着同事们进了山。爬山的时候全身颤抖,还时不时眼冒金星,但他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一定要把工作完成; 2010年5月12日,他带领的项目组在去罗布泊的路上车辆突然发生自燃,为尽可能地保护单位财产,尽力将火扑灭,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头发都被烧着了,身上也被大火灼伤了数处……

同事称他为“铁汉子”,他憨然一笑,说进了地矿门,就是地矿人,一项工作要么不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就秉承着这一份“匠心”,他给单位赢取了一项又一项的成果。

十年磨一剑,如今刘传朋成长为西部分院负责人,带领本部门二十余人爬山过坎、克服重重困难,从地质找矿到大地质服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其所做的项目也正在一点一点改变生态环境,让以往“高大上”的地质工作真正融入了田间地头,造福了当地百姓,真正实现了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奉献社会。

临报融媒记者孙芳玉

通讯员李卉 刘伟

新闻推荐

企校合作促进发展

6月16日,山东惠分仪器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车间检测产品。近年来,该公司与国家知名院校合作,促进了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目前...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