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建山东剧院邀请梅兰芳来济演出周正:济南文艺变迁的亲历者
周正和梅兰芳合影。
抗战时期从事地下工作时于1944年春在上海国际照相馆拍摄。
1977年6月率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挪威丹麦等国家并顺访苏联莫斯科时留影。
周正(右一)和梅葆玖、张春秋、梅葆玥合影。
有一位老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参与济南的文化建设,组建山东省文教厅电影总队,改建北洋大戏院,筹建山东剧院,邀请梅兰芳、常香玉来济演出……在济南的文化变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今年97岁高龄的周正老人。近日,在周正老人的家中,记者聆听了这位世纪老人的传奇故事。
一穷二白,组建山东省文教厅电影总队
周正1922年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十几岁投军加入游击队,做过文艺宣传、地下交通员等工作,后调入淮海实验(京)剧团。济南解放后,周正随军调入济南,先后在济南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社教科、省文教厅、省文联筹委会、省文化事业管理局等单位工作。
为贯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1950年,山东省组织各地四五十人到南京电影学习班,学成归来后成立了山东省文教厅电影总队,周正任总队长。电影队成立后,组织建立了11个小队,每队三至四人。
“电影队成立了,得有放映机、发电机啊,当时文化部只给了我们3台16mm的放映机,怎么办?那时候没有钱,就是有钱也没有地方去买这些高级器材,只能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一天,在省经委工作的战友王梦玉提供了一个线索:可以写信找上海华东局,并帮忙写了介绍信。
很快,拿着介绍信,带着电器维修、无线电方面的专家,周正直奔上海华东局。“解放后,国民党留下的东西大都集中在上海华东局,很有可能我们需要的设备能在这里找到。”周正回忆,当时把介绍信给了相关负责同志后,仓库保管员直接把钥匙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找。
在这里,周正他们发现了6部美国产国民党军用的1000w电影机,还找到了美国进口照明灯、上千米的美国产电缆。经技术人员鉴定,这些设备还都能用。仓库人员以极低的价格把设备卖给了他们,周正如获至宝。
但是发电机还是没有着落,周正他们在上海、南京、北京、天津到处寻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三四台旧发电机。就这样凑齐了器材,11个电影放映小队每个队配备一台电影放映机、一台汽油发电机。
在当时困难的条件下,能成立电影队着实不易,这引起了文化部的高度重视,上级组织把这些来之不易的放映机、发电机拍了照片,登在《人民日报》上,冠名“中国第一”。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兼电影局局长的陈荒煤看到后,十分惊讶,还带队来山东考察电影工作开展情况。
周正还讲述了电影队下乡放映时的一件趣事,那时刚解放不久,很多山区、农村对电影根本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有一次,我们去沂蒙山区放映,当时有一部苏联电影叫《易北河会师》。一开始,群众们看得很投入,等到了战争场面,枪炮声一响,群众们瞬间炸了锅,都吓跑了。”从无到有,筹建山东剧院
上世纪50年代,山东省已经有了8家省直剧团,但一直没有一处固定的演出场所。1953年初,筹建山东剧院的事情提上了省文化局的重要日程。周正负责筹建并兼任首任经理。
“筹建工作最先遇到的是选址问题。”周正介绍,他们先后选了很多地方,因为涉及拆迁户的问题,最终都没有通过,最终选择了现在的地方。“当时这地方是一片垃圾场,没有马路,没有电灯,但没有单位要,不用找单位协商;没有住户,也不涉及拆迁。”
当时要求只能找省内的设计师,周正找到省建筑设计室主任张协和。“张主任提了一个要求,设计必须按照梁思成的设计学,遵守民族风格。”当时由于经费紧张,山东剧院建设经费为46万元(旧币46亿多元,下同),周正就表示:“具体我也不懂,钱就是这些,你就看着设计。”最终设计室委托设计师倪欣木负责设计。很快方案出来了,确实外观是鲜明的民族形式,内部也是民族风格,非常端庄大气,同时又兼具现代理念和使用要求,功能很齐全。
1953年5月13日,山东剧院破土动工。无论是建筑队伍还是建材用料,都是选用最好的。在剧院筹建班子、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山东剧院建筑工程于1954年12月31日举行了竣工典礼,成了当时省会济南的一大亮点工程。
山东剧院,是山东省第一家安装暖气的演出场所,暖气整体预算为6万元。由于剧院整体预算有限,周正就想方设法省钱,找人四处打听,选购同样规格而价位较低的设备。多处比较,最终从天津购进了锅炉。为购买水泵,剧院的李道敬带着施工队的两个年轻人,去天津把水泵背了回来。安装师傅也是周正四处打听,选择了一位既懂行价格又低的人。在周正的精打细算下,整个暖气工程全部花费仅为4万多元,节省了2万多元。
在为剧院命名时,先后提出了“山东剧场”“山东艺术剧院”等名字,当时省文化局局长王统照在慎重考虑并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为“山东剧院”。这4个字,则是选自鲁迅先生的笔迹,按字型大小、走笔趋势等,最终组合出了“山
东剧院”。
山东剧院竣工后,1955年元旦正式启用开始营业。为了打响开头炮,首先要邀请有影响力的名角名团来演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剧团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邀请对象,先来到上海梅先生的住所,说是梅先生在北京;赶到北京后,梅先生也不在,外出演出了。”后来周正又去上海邀请“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周信芳也外出演出了,何时能回来也说不准。
当时,正在上海的战友建议周正邀请别的剧团。考虑到歌舞、话剧不如戏曲受欢迎,而沪剧、淮剧等地方剧种在济南也少有人知晓,老战友们建议去看看上海越剧院(当时叫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根据朝鲜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春香传》。周正起初觉得山东人可能听不懂南方方言的越剧,而且越剧也不像现在这样普及。但看完演出后,周正感觉故事新奇,艺术性很高,演员阵容也很强大,有意引进济南演出。经过和省文化局领导争取沟通,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1955年1月1日,《春香传》在山东剧院演出,由于前期做了广告和宣传,加之是山东剧院的首演,结果演出场场爆满。
几番曲折,邀请梅兰芳前来演出
上世纪50年代,在山东剧院演出的名角不少,有“麒派”创始人周信芳,著名京剧演员赵燕侠、杨宝森,上海芳华越剧团尹桂芳(“越剧十姐妹”之一),上海越剧院徐玉兰(“越剧十姐妹之一”)、王文娟。上世纪60年代请来了上海电影演员剧团演出《雷雨》《上海屋檐下》,主演有上官云珠、王丹凤、夏天等。让周正最难忘的是邀请梅兰芳大师前来演出的情景。
山东剧院建成之初,周正曾前往上海和北京,希望邀请梅兰芳能做首演演出,不巧两次都扑空。当时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王统照给梅先生留了一封信,大意是山东是老解放区,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大的京剧爱好者热切盼望观赏到梅先生的演出,希望梅先生能安排一次济南之行。后来周正患病治疗休养,这件事一直耽搁下来,直到1960年周正恢复健康返回工作岗位。
1960年,周正又一次来到北京梅兰芳先生家里,这次终于见到了梅先生。周正向梅先生转达了山东文化部门和广大观众热切盼望梅先生到山东演出的愿望,顺便提及了几年前的两次拜访。最终,梅先生亲率梅兰芳京剧团来山东演出。
据周正了解,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先生第一次到济南演出,也是梅先生生前最后一次出京演出,翌年8月8日,梅先生因病不幸逝世。
1960年10月14日,梅兰芳京剧团如约抵达济南。据周正回忆,此次梅剧团来济演出,阵容齐整,名角荟萃,主要演员有武丑叶盛章,老生李宗义,青衣李慧芳,小生姜妙香,花脸刘连荣、王泉奎,青衣梅葆玖,老生梅葆玥,武生李元瑞等。演出剧目也很丰富,梅兰芳演出的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凤还巢》《宇宙锋》《穆桂英挂帅》等,此外还有《蝴蝶杯》《三打祝家庄》《大破天门阵》三出大戏,以及《玉堂春》《将相和》《奇双会》《挑滑车》等十几出折子戏。演出自10月15日至10月31日,17天共演出19场。
市内大观园、铭新池、百货大楼、百货公司、人民商场设点发售戏票,剧院只售少量零票,各售票点的门票都是早早售罄。许多观众从外地赶来,有些人头一天晚上就穿上厚衣服搬着板凳等到次日8点售票。在剧院售票点,排队购票的长队从门口一直排到上新街省博物馆门口。几百名没有买到票的观众不愿离开,仍坚持等候。周正他们出来解释,但观众想要一睹梅兰芳大师风采的激情难以遏制,一些观众提出了买站票的要求,还推举了3名代表与剧院交涉谈判。在征得公安部门和梅先生同意后,最后两场演出各售出了约500张站票。
演出期间秩序非常好,场内两边的走道从舞台口直到最后排,楼上的台阶、走道,所有的空间都挤满了人。济南市公安局专门抽调了警察来维持秩序。为了以防万一,所有的门都敞开以便紧急时刻疏散群众。让人感动的是演出期间秩序非常好,中场休息时也很少有人走动,演出没受一点影响。
演出期间,恰逢梅先生10月22日生日。周正得知消息后,建议给梅先生祝寿。当时社会风气比较淳朴,周正想了个主意,让这个生日过得既有意义又不张扬。他找到同样在济南演出的梅兰芳的弟子李慧芳,商量着由李慧芳向梅先生献花,并拍照留念。当时没有专门的花店,费了一番周折,周正自己掏钱买到了一束鲜花,又从战友那里借到了一部德国产禄来牌相机,就在山东剧院前,背景是梅剧团演出的宣传牌,周正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看到冲洗出来的照片,梅先生也连连称赞。这张照片也被李慧芳珍藏,前几年,李慧芳还写信索求照片的底版,称这张照片十分“抢手”,洗印的几张都被朋友、戏迷要走了。周正没有舍得把底版给她,又加洗了八九张照片寄回北京,“这张底版我要留着做传家宝。”
新闻推荐
龚正会见上海市浙江商会代表团 山东省政府与复星高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记者袁涛报道本报济南5月27日讯今天下午,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在济南会见了由复星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广昌...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