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深耕精研,行稳致远

沂蒙晚报 2019-05-22 13:55 大字

打造一款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的产品,离不开优秀工程师团队的精益设计和技术实现,正是他们在技术创新领域深耕精研,不断追求工艺技术和设计上的精进,才收获了万千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在工匠这条路上,他们不忘初心,精益求精;在服务客户这条路上,他们将以十二分的热忱和满分品质交出答卷。

张奇:行走在创新路上

5年来,山东临工技术中心可靠性研究所所长张奇带领团队成员完成公司主要新产品、新部件的研发、验证100余项,保障了安全高效生产。5年来,他对自己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孜孜不倦学习,脚踏实地创新”。

让每个人成为创新的主人翁

“一线员工的创新力量不容小视,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平台,成为创新的主人翁。”在临工技术中心可靠性研究所,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张奇更加看重的是团队的智慧。

培训会、业内交流会、外出学习会都少不了张奇和团队的身影,对于张奇而言,抓住每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才能获得提升。在每月一次的二级培训会上,每个人都会将自己所负责项目的心得体会分享出来,他们讲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讲取得的经济效益、讲降低的生产成本、讲规避的安全风险,同时也将创新的好处讲进了员工的心中……为技术中心在技术革新、培养人才方面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舍小家为大家是我的责任

说起家人,张奇有些愧疚:“有点对不起他们,一忙起来啥也顾不上,家里大多都是父母帮我承担。”

2017年在国三全系列产品切换阶段,公司产品装载机、挖掘机、道路机械全面升级,可靠性验证、性能测试、调试的工作繁多且关键,张奇需要在紧迫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可靠性验证、性能测试等工作,那段时间每天工作12小时是常态,周末加班也是家常便饭。

2018年初,EC75D挖掘机开发时间紧,任务急,又需要与 Volvo进行联合试验,Volvo制定的验证计划周期长,通过双方沟通,对试验方法、时间计划重新调整。时间紧任务重,张奇又是经历了数不清的通宵达旦,最终高效缩短了样机验证调试周期,圆满完成了开发任务。

去年孩子报名的冬令营需要家长陪同,可张奇抽不出时间,最终还是由爷爷奶奶陪着去了。“这么多年,孩子也习惯了我的缺席,但是家人都理解我,他们支持我在工作岗位上奋斗。”张奇说。

把实际问题解决掉感觉才爽

年仅35岁的张奇,已经担任技术中心专业所所长五年多,成为大家称道的“年轻的老所长”。张奇告诉记者,工作取得的成绩只是个标志,能把实际问题解决掉,那感觉才是真的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渐提高,对于工程机械,我国以及巴西、欧盟等国家和组织均发布了噪声限值强制性标准或指令性文件,要在此领域占有优势,在噪声振动舒适性方面的基础研究尤为重要。

对噪声振动方面的研究,张奇从零基础起步,通过借鉴汽车行业理论和案例,结合工程机械实际情况和用户工况的不断摸索,慢慢地在三四年内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且完善的工程机械减震降噪的试验分析优化体系。

从2005年来到临工,14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张奇经历过日复一日的单调画图,也经历过到矿山做实验的吞土咽风,这些对张奇而言都是最宝贵的财富。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张奇将不断加强学习、刻苦钻研,用世界眼光来认识技术的发展、以国际标准实施产品验证和评价,勇于创新、科学总结,对基础研究和可靠性研究进行技术沉淀和成果积累,为公司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崔运恒:平凡岗位显风采

轰隆隆的车间、繁重的工作、单调的过程……这些就是零部件事业部驱动桥车间装桥一组班长崔运恒的工作环境,然而对他来讲,在临工的每一天都充满干劲,充满希望。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最近加班有些多,嗓子都哑了,抱歉。”趁着采访的间隙,崔运恒才有时间坐下喝口水,自从三月份启动了机器人的项目,他几乎每天都是连轴转,值得欣慰的是首批三台机器人即将下线投入使用。“购买这样一台机器人的费用大概在二三十万,我们自己研发费用还不到三分之一。”崔运恒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崔运恒的成长故事恰好印证了这句话。2014年临工开始推行LPS(精益化生产系统),崔运恒是第一个积极报名参与进来的,并且带动了一大批人。2015年正逢公司大力推进“一全二创三结合”,崔运恒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磨砺,得以在自动化设计中一展拳脚。如今崔运恒已经成为车间改善小组不折不扣的领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积极参与“一全二创三结合”

“一全二创三结合”就是全员参与,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且将管理、技术和一线结合起来。拥有长期在一线工作的经验,崔运恒更希望能尽自己一份力量,将同事从繁琐、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没有设计经验的他一切从零开始,设计、优化、下料、加工、装配、电气、调试,再到最终的下线,全新的挑战,崔运恒丝毫不敢懈怠。

他先后设计了桥壳自动化转运装置、轮毂/轮架柔性吊装辊道转运线、保温套自动拾取装置。记者在现场也看到了这几项装置所带来的显著效果。“你可以看到这就是保温套自动拾取装置,当时之所以设计这套装置,是因为焊接后的桥壳需要保温,人工拿取保温套,走动距离每人每天2880米,上下套辅助时间160分钟,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应用保温套自动拾取装置后,依靠直流升降行走单元、位置巡航单元和无线传输单元等程序控制,实现自动保温作业。实施后,消除走动浪费,节省1人辅助作业,并且提高保温效率80%。”一套套装置发明的背后,不仅仅是崔运恒的技术革新,更是他的良苦用心。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生产中的瓶颈、难点,就是崔运恒和同事们大显身手的改进点、创新点,他充分发挥“一全二创三结合”创新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和每一位团队成员的聪明才智,往往用书本上找不到的办法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中的先进原理,巧妙结构,和对各种资源的灵活运用,都体现出了他的别出心裁。同事们都说他的改善新颖、独到、实用、耐用;听说兄弟部门有了新的改善,崔运恒立刻就去拜访交流,他的口头禅是“现在、立刻、马上”。

一年来,崔运恒带领团队完成各类改善项目一百多项,其中减少走动浪费 48项;应用人机工程学35项;防呆法17项;降成本项目节约40万余万元。多个项目在公司和事业部技改和科技创新评比中获奖。

崔运恒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最不平凡的工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临工创新发展的征程中继续前进。

□本报记者孙芳玉

新闻推荐

山东富世康工贸有限公司党委 蹚出发展路 服务连万家

山东富世康工贸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制粉、餐饮、物流、生物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商贸流通企业。公司成立初期经营困难,工人面临...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