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双手救死扶伤、呵护最娇嫩的生命 “手相难看”的医护人员 每天洗手100余次从不用护手霜
医护人员的双手拯救了无数生命 通讯员郝爱 摄
属于劳动者的五一劳动节来了,每个劳动者都在用他们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在医院里,有一千个医护人员,就有一千双神奇的手。手在这里的功能依然是劳动,但却是最不同凡响的一种——与生命和健康打交道。通过他们的手,记者描绘出医护劳动者的劳动剪影。
新生儿科护士的手:
每天洗手100多次 冬天皴裂
45岁的刘爱虹是山大二院新生儿科的护士长,
她的职责是守护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她所在的科室也被称作新生儿的第一座“安全岛”,有57个姐妹与她一起守护在这里,年龄最小的大学毕业仅有一年。
然而,与年龄和性别都不相称的是她们的双手,皮肤粗糙,甚至脱皮,是这个科室每位护理人员的标准“手相”。由于新生儿极易感染,这里的护士必须保持最洁净的双手,一抱一放,起落之间,必须洗手一次,以至于每人每天洗手次数达100多次,新生儿科也成了整个医院用洗手液最多的地方。
因为洗手过勤,每年冬天,她们的手指尖都会长满裂口,但为了新生儿免受刺激,她们从来不使用护手霜。一年又一年,曾经的纤纤玉手慢慢不复存在,一双双粗糙的手,在呵护一个个最娇嫩的生命。
静脉穿刺,俗称“打针”。对普通人而言,婴孩的血管细如发丝,肉眼难辨,刘爱虹却总能“一针见血”。她的手历经20余年不间断练习,这项技艺早已游刃有余。
拿起针管,千百次地扎向模拟输液臂,有时候,为了练习最真实的穿刺手感,护士们还需要在彼此的身体上“实弹演练”。
外科医生的手:
男医生做十字绣练手部精细度
在医院,
医生的手艺通常在手术台上见分晓。
接血管,是最常见的外科手术。在显微镜下将直径0.2毫米的手部血管进行连接、缝合,难度不亚于给蚂蚁穿鞋,这却是山大二院手外科/足踝外科医生曹松华的日常工作。每当这时,曹松华的每一个器官都高度紧张,如同雕塑般纹丝不动,即使稍稍用力呼吸都可能影响手部的稳定。
这所医院的每一位外科医生,从助理医师走到手术台的主刀位置,都要经过几千个小时的手部练习与磨砺。
手术之所以称为“手术”,正是由双手创造的技术。为了练就救死扶伤时出神入化的双手,很多医护人员都有着“独门秘籍”。为了锻炼手部的精细度,山大二院脊柱外科医生宋杨下班回家经常做十字绣、制作小模型;为了让双手更加有力、稳定,胸外科医生彭传亮一周三次到健身房举铁;为了磨炼心性,实现“心手合一”,手术室护士方芳长期坚持学习工笔画……
病理医生的手:
最细致的双手创造病理大数据
山大二院病理科主任周成军推行了一种“拉网式”病理取材方法。这种方法不再只对患病部位的重点部位进行取材,而是从点到面,将患病部位全部囊括,这是数十倍于以往的工作量,但也同样带来了数十倍于常规病理的取材面积,最终的结果是,病理分析更加精确,这是纯手工创造的病理大数据。
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标本库里,贮藏着十几万份患者的人体组织标本,其中最久的已经保存了22年,未来,它们仍将在这里永久保存。每一份标本,都曾经过病理医生最严苛、细致的双手,为患者提供最客观、全面的病理报告。
至善楼的一场脊柱手术现场,一双手却与众不同,是一双铁手,这只机械手是这里的“主刀”
。依靠6个轴承掌握360度方向的灵敏触觉,凭借三维透视扫描的“透视眼”观察病理,这个机械手能够对很多骨科手术精准定位。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能够节省一半的时间,手术创伤也更小。
人工智能时代,这是“妙手”进化的最新形态,虽是手的样子,人们却管它叫“机器人”。未来,还会有更多这种智能的机械手到医院参与劳动。
(新时报记者苏珊 通讯员郝爱)
新闻推荐
钱女士的丈夫三年前因为生意周转急用钱,好友张华友情无利息借了10万元应急,丈夫给张华写了一张借期为三年的借条。哪知,钱是...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