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测糖Bug

都市女报 2019-04-19 00:00 大字

女报记者 孙墨琦

近日,一位有6年糖尿病史的读者来电反映,平时血糖自我监测一直很稳定,但去医院一测,竟高出正常值2倍多。原来,这位读者之前一直检测的是空腹血糖,在医院化验的是饭后两小时血糖。据了解,像这类仅仅化验空腹血糖的患者并非少数。很多患者虽未中断治疗,空腹血糖结果也算理想,数年后还是出现了相关并发症。

多年血糖白测了

“自从被确诊糖尿病后,我就买了个血糖仪,每天一早起来检测血糖,血糖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这次去医院测了血糖,居然高达18mmol/L,超出正常值2倍多。”有6年糖尿病史的张先生感叹,这么多年,血糖仪算是白用了。

是血糖仪出了问题还是张先生的病情加剧了?

“患者虽然保持了经常居家检测空腹血糖的好习惯,却忽视了检测餐后血糖及平均血糖的重要性。”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糖尿病医院郭振奎主任医师介绍说,多年临床研究证实,餐后血糖控制差或者血糖波动幅度较大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糖尿病前期,往往餐后血糖升高在先,检查餐后血糖更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

目前,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忽视了血糖检测的正确方法及时间。一般来说,只有过夜禁食8—12个小时后并于次日早餐前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才是空腹血糖值,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早上6:00—8:00进行测量。检测餐后血糖时,要按照平时饮食习惯进餐,照常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采血时间从吃第一口主食算起两小时。同时,要避免情绪波动、剧烈运动、吸烟和饮用刺激性饮料等。

找准自我目标

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心理就是怕麻烦、怕痛,每天定时定点的检测,一有波动就人心惶惶。对于经常检测血糖,大多数患者都无法坚持。但是,成功治疗糖尿病,最为关键的就是做好血糖的监测工作。有专家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低,不能定期监测血糖是主要原因之一。

“测血糖的麻烦,还在于想检测,又不知道该怎么检测。”一位老糖尿病患者吐槽,有的医生建议一天2次,有的则建议一天6—8次。郭振奎介绍,测定血糖的时间及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初治的和多年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肯定不一样,血糖波动大的和血糖较稳定的也不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对毛细血管(指尖)血糖监测提出具体原则,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使用基础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血糖,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及晚餐前血糖。前面说的4次血糖常指空腹血糖加三餐后两小时血糖;7次则指的是3次餐前、3次餐后再加睡前血糖。为预防夜间低血糖,有时还需要加测一次凌晨2:00—3:00的血糖。

“血糖监测的频率是因人而异的,很难找出统一固定的模板。”郭振奎进一步解释说,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同,找准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才是关键。对于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情况下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不超过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病情复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相对宽松,而妊娠糖尿病患者则需严格控制。

可以通过疫苗痊愈?

美国专家研究发现,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卡介苗可以控制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这种疫苗真的可以成为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吗?对此,他们经过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的50人均患有1型糖尿病,平均血糖水平显著降低至少持续五年。研究人员发现,注射卡介苗三年后,参与者的血糖水平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

卡介苗会使血糖降低似乎不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或减轻胰岛素抵抗。研究人员发现卡介苗能促进一种叫做有氧糖酵解的过程,这会导致细胞消耗更多的糖分,从而导致血糖下降。

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卡介苗对2型糖尿病患者或许有效,但尚未进行相关临床试验,专家建议不宜盲目轻信。

新闻推荐

于集镇中心卫生院 温情关爱老年人

本报讯近日,于集镇中心卫生院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山东2017年版)的要求,对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健康...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