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班站的“面点师”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单芳
□本报记者徐永国
本报通讯员王维东刘玉龙
扎根一线15年,从一名厨房面点工成长为一线采油班站的“当家人”,先后荣获“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十佳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中石化青年岗位能手”“胜利油田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单芳写意出精彩的人生。
从面点工到“当家人”
对37岁的单芳来说,有件事不能被省略和懈怠,那就是工作。
职工食堂面点工是单芳的第一份工作,锅碗瓢盆和柴米油盐酱醋,和面洗面揉面……单芳明白,岗位虽平凡,但态度绝不能平凡,每一份工作都值得尊敬和善待。
面点工需要时间去发酵。每天早上四五点来做好准备,从和面、擀皮,到拌馅、包包、蒸制等流程,每个环节,单芳都细心钻研。
三年后,从面对“绕指柔”的面团到面对“冷冰冰”的抽油机,采油零基础的单芳再度产生本领恐慌。
单芳心有不甘,她报考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函授班。
她把学面点的那股子劲用在了新的岗位上,总结出了“一学、二问、三实践”的学习方法,在中石化技能大赛中取得第八名,从面点师成为采油高级技师。担任站长、支部书记后,她运用“分类施策”模式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提炼出了“争当最有价值企业员工”团队精神,建起了班站“读书角”,为每名员工量身定制“学习袋”,站上30名女工中有10名技师,高级工人数达到98%,小站先后荣获油田“巾帼文明岗”、青年绿色生产示范班组、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等8项称号。
工作起来像一台永动机
在同事李雪华的印象中,单芳就像一台永动机,工作起来,似乎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每天忙于工作学习,惜时如金的单芳不断压缩自己的生活时间。化妆的时间可以省,别的女同事包里或多或少装有一些梳子、口红之类的化妆品,而她的包里装的永远都是油井缝缝补补的小零件和学习用书;睡觉的时间可以省,比赛训练期间,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学习理论,总是在后半夜休息。甚至连吃饭的时间也可以省,有时,手头工作忙无暇去食堂,她便让同事顺便带点,随便对付一口。
2012年,单芳代表胜利油田参加中石化集团公司技术比武。和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身材消瘦的单芳在实操上根本不占优势。为了提高实战能力,在八个月的封闭训练期间,她的身体绷得像拉满的弓,每天都在反复操练拉抽油机刹车、抡大铁锤这些笨重的体力操作。
经过一遍遍训练,她最终把自己锻炼成“大力士”,干起重力气活得心应手,丝毫不逊色男员工。这个过程,一如当年单芳从厨房“小白”成长为可以制作各种面点的面点师。挥刀剁馅、和面、包馅、擀制、淋油……环环相扣,一块块面团在单芳手中最终变成色、香、味、型俱佳的各式面点。
“金点子女神”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
技术比武的标准是6分钟换完。现实情况是,有一次,她和一名女工去换盘根,使劲浑身解数,最终还是铩羽而归。
单芳对这次抽油机换盘根的经历耿耿于怀。如何快速换盘根,成立单芳的心病。两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单芳和同事研制的“抽油机盘根取出器”,实现了1人6分钟换盘根。
5年来没冻堵过一条管线,是单芳和同事们创造的另一个“奇迹”。单芳的注采403站管理的部分油井为低液、低渗、高粘度井,冬季生产一个最大的风险就是容易堵管线。
“你若不想做,总会找到借口;你若真想做,总会找到办法。”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单芳提出“季节差异化管理法”:冬季温度低,串联单井外输管线,让各井“抱团取暖”,实现管线不堵,生产不停;夏季高温,并联单井外输管线,让井井“独立门户”生产,实现节能降耗,增产增效,彻底解决冬季堵管线的“老大难”问题。
爱琢磨、善思考让单芳成了全站的“金点子女神”。她牵头成立了“河口采油厂青年创新工作室”,打造了一个“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奋进创效团队。近年来,工作室研发的30多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每项成果都落地开花,多项成果在全厂推广应用,共创效近一千万元。
三年的面点师经历,单芳最高兴的不是听别人夸她面点有多好吃,而是看到同事们吃上热腾腾饭时的笑脸,心里就会萌生巨大的成就感。这个小站和30多项新型专利,又何尝不是她的“面点作品”。
新闻推荐
绑定银行卡、登录账号难以解绑,手机号码“携号转地”何时能实现?
新华社记者席敏邵鲁文高亢目前,绑定银行卡、绑定购物网站账号、绑定社交工具登录账号……百姓个人生活与手机号关联越来越...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