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郑板桥的一枝一叶 □韩 峰

淮河晨刊 2019-03-19 08:32 大字

郑板桥画像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人称三绝。特别是他在知天命之年走上仕途到为民请赈得罪了上级领导辞官这些年的诗书画,一枝一叶都情系百姓,为后人称道。

1746年,54岁的郑板桥由范县县令调任潍县(今山东潍坊)县令。这年山东发生大饥荒,饿殍遍野,饥民纷纷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目睹这悲惨的一幕,郑板桥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奋笔写下了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同情同感的长达62句310字的《逃荒行》。郑板桥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开门见山地直面康乾盛世下悲凉残酷的社会现实,描述了百姓在逃荒路上的艰辛,大胆地揭露抨击了贪官污吏这些豺虎。郑板桥虽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出生时已家道中落,生活十分拮据。青少年时期的他已深深品尝和体会到了贫困的滋味,对底层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也早已了如指掌,也正因此,他才在小小芝麻官的位置上给予了百姓极大的同情和关怀,对康乾盛世下的阴暗面给予了辛辣的讽刺,颇有杜甫《三吏》《三别》之遗风。在文字狱盛行的清代,写出这么针砭时弊的诗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除《逃荒行》这首长诗外,郑板桥堪称三绝的诗书画,常常融合在一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书。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又名墨竹图题诗)这幅画中,我更欣赏的是郑板桥题下的流传后世的著名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位芝麻官躺在书斋中,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发出的萧萧声音,好像听到了老百姓饥寒交迫的呜咽声,一枝一叶都牵动着他的感情。一个封建社会的小小芝麻官竟如此心系百姓,能产生这种联想,真是难得的好官,百姓的幸运。

郑板桥虽情系百姓,但他不唯上不行贿不油滑的禀性,却使他不能在官场走得较远。1753年,“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61岁的郑板桥因为饥民请赈而得罪了上级领导,对官场黑暗不满的他,也对官场充满了失望,于是称病辞官,彻底告别了11年的官场生涯,告别了倾听7年“萧萧竹”的潍县。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当了11年县官的郑板桥离去时,只有雇来的三头毛驴,一头驮着他和两袖清风,一头驮着仆人,一头驮着书和行李。闻听如此亲民爱民、勤政廉政的好官辞官归去,潍县百姓涌上街头依依不舍地诚心挽留,竟堵塞了交通。这就是百姓心中一杆秤给他们曾经的父母官称出的分量,这就是百姓对父母官政声人去后的最高褒扬。

告别潍县时,擅长画竹的他又画了几幅竹子,一幅《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题诗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掷去乌纱、两袖清风而去,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格;一枝清瘦竹一支竹渔竿,抒发了他淡泊人生的平静心态。另一幅《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中瘦劲的竹子,傲然挺立在岩石中,任凭风吹雨打,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这岂不是板桥先生倔强潇洒豁达开朗的自拍?

宦海归来,板桥先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以卖画为生。他虽继续画他情有独钟的竹子,可此竹已非彼竹,此情亦非彼情。“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精神,清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这两幅墨竹图的题诗,与当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已截然不同,这时的他,已是无官一身轻,已是闲云野鹤,借竹抒发的情感已如同陶渊明当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感。这是出淤泥而不染后的洒脱,这是回归布衣后的逍遥,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这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达观与崇高。

新闻推荐

一场演讲,3次鞠躬

一场述职演讲,只有一张PPT;因为不识字,所以没有演讲稿;没有流畅的阐述,说的还是浓重的方言,说到动情处泣不成声,3次鞠躬表达谢意...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