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解读科幻大片《流浪地球》 用科幻与人文情怀来审美创造
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研究室主任张双南硬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电影的天才创意、所彰显的中国价值观以及震撼的特效和画面,给观众带来了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其实,科幻不仅是基于科学的幻想,也是对科技和审美的创造。
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研究室主任张双南来到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以《流浪地球》为例,讲述科幻电影的科学与审美。记者许倩
天才创意带来震撼体验
作为一部开创性的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备受瞩目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心。科学家张双南在看完电影之后也连发四个“好震撼”,感叹电影主题的天才创意。“‘带着地球奔向希望’和‘点燃木星’是两个绝对天才的想法,这是世界级的科幻想象力,好过瘾;在美国大片里面美国人天天拯救世界,这次终于轮到中国人拯救人类和地球了,好过瘾;吴京的表演依然能打,虽然有点脸谱化,但这就是我心目中中国军人和航天人该有的正气,好过瘾;从地下出来后地面的场景以及地球和木星通过气体连在一起的画面都非常震撼,好过瘾。”
张双南首先解释了“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科学设定。“比如,恒星变热变亮等因素会影响行星的宜居性。据研究,地球维持人类及其他复杂生命体生存的时间还剩17.5亿年左右;木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500倍,多为氢气,而地球上氧气多,氢氧结合如干柴遇烈火,容易发生爆炸。”
“太阳的演化使得地球流浪的想法是成立的,只是时间要在很久以后。”张双南介绍,电影中的一些科学背景是可行的,只是有赖于技术水平的发展。
科幻是对科技的审美创造
在科幻电影中,除了科学的呈现,怎样审美也是要注意的问题。张双南从艺术、科幻与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审美创造;科幻来源于科技,但是高于科技,科幻是对科技的审美创造;科学来源于自然,但是高于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的审美发现。”张双南介绍,基于此,一些科技做不到的想法在科幻中可以实现。
“判断美的条件就是没缺陷和不常见。”对于科学怎样进行审美创造,张双南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比如宋代汝瓷上的裂纹正是因为与历史上留下来的其他瓷器相比不常见而彰显出了美,有裂纹却没有碎掉本身就是一种不常见。”
张双南说,印象派画作的逐渐兴起也是这样的表现。“一开始大家只是看到了其中的缺陷,但后来大家逐渐理解了其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价值观,但它的表现手法仍然不常见,这就是不常见的美。”此外,张双南表示,诗的美就是在不寻常的意境中忘却现实的缺憾,从而品味现实的没缺憾。
科幻审美要体现科学与人文
除了《流浪地球》,张双南还以美国好莱坞硬科幻大片《星际穿越》为例,讲述了科幻电影的审美创造。“《星际穿越》是科幻电影审美创造的典范,将科学与人文情怀发挥到了极致。电影的顾问和导演约定任何内容都不能违反确立的物理规律和宇宙的知识,确保了电影的严谨科学;同时对于尚未理解的物理规律和宇宙的推测必须来自真正的科学,也给艺术创作留下了合理的空间。”
“影片中的父女之爱让我潸然泪下、英雄救美的情怀让爱穿越了时空、人类未来的情怀让我心潮澎湃、整体的科学情怀让人思考。”张双南介绍,这些电影中的正科学和正能量就是“没缺陷”,而如何逃出黑洞、利用虫洞发现引力波等悬念、包袱和黑科技则是“不常见”的部分,这既是电影中的审美创造,也体现着科学与人文情怀,这种情怀超越了国家、种族和文化,是一种普世性的情怀和价值观。
随后,张双南从科学和人文层面对《流浪地球》支了招。“如果地球不刹车其实更好玩;点燃木星还有更好的做法,比如利用洲际导弹和高功率激光武器。”张双南说,电影里让刘培强带着燃料冲向火星,表现了中国航天人牺牲自己拯救世界的精神,但是也有别的办法在不伤害科学性的同时让刘培强活着。
“如果考虑到戏剧性,可以让他在拯救世界后消失,留下一个伏笔,地球遇到了更大的危机的时候又科学而神奇地出现,再次拯救地球并且和亲人团圆。”张双南说。
新闻推荐
14场国际田联标牌赛事 85%地级市办赛 数字盘点2018中国马拉松新华社记者 吴俊宽 刘旸
近日在厦门召开的特步·2018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年度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全年1581场规模赛事、583万参...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