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学勤去世 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巨大贡献 晚年致力于研究“清华简”
24日,清华大学发布讣告,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因病于2019年2月24日0点11分去世,享年86岁。李学勤先生一生在甲骨文、青铜器等领域均有诸多建树,晚年致力于研究“清华简”。清华大学在讣告中称,李学勤先生的去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一生诸多建树晚年专注“清华简”
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他一生学术兴趣爱好广泛,对于许多学科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贡献,尤其致力于中国先秦秦汉史、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涉及甲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等各方面,被学术界誉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早年研究时期,李学勤先生曾提出“甲骨文非王卜辞学说”;此后,他又先后参与整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整理云梦睡虎地秦简。近些年,李学勤先生最广为人知的工作是整理“清华简”。2008年7月15日下午,近2500枚从境外抢救的战国时期竹简抵达清华园,这些竹简后来被人们称为“清华简”。中国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用“极为罕见”评价清华简。此后,李学勤先生将大部分精力投注到这些国宝中,至今对这批竹简的研究已经持续十余年。他曾说,整理工作并不容易,大概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需要反复琢磨思考,需要无数次讨论研究。
“清华简”中的诸多史料对夏商周三代的史实有所印证、补充或纠正,同时也丰富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2018年11月,“清华简”第八辑研究成果发布,新整理出的8篇失传两千年的文献面世。而李学勤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这批“清华简”的研究成果计划“出15本左右”。
作为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一直强调,历史学者有责任纠正被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我提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过去因为西方国家的种种偏见,被贬低了。更好地把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说明出来,对那些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加以纠正,这是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李学勤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山大教授回忆:不吝提携后辈
2月24日早晨,听闻李学勤先生去世的消息之后,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荣誉院士刘凤君非常震惊和哀伤。1989年时,李学勤先生曾来山东大学演讲,刘凤君有幸与先生合影,此后多年中一直多次联系。
因为研究领域的重合,刘凤君曾经多次受到李学勤先生在学术上的指点,受益匪浅,尊称其为“夫子”。1993年,刘凤君收到过李学勤先生亲手写来的信函(见上图),夸奖嘱咐其进取美术考古。记者看到,这封信函的内容是:“凤君先生:大函及尊著均已拜领,盛意至为铭感!《中国文物世界》大作亦曾细读,收获颇多。您将考古学与美术史融汇在一起,确是广阔的研究道路,前景不可限量,今后仍望多指教为幸。”在这封信中,李学勤先生完全没有学术前辈的架子,而是虚心与刘凤君沟通相关学术话题。
2017年,刘凤君想进京拜见李学勤先生之前,和先生通了一次电话。据刘凤君回忆,此时先生年事已高,但是仍然记得曾经和其沟通过“美术考古”的相关学术话题,并再次肯定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李老刚做完手术回家休养,躺在床上和我通话,我很感动。”刘凤君回忆。
“李老学贯中西、精通古今。特别是他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方面的贡献,功莫大焉。虽对他做的这些大事有各种各样的异议,包括我自己也认为是李老等人有点忽视对中国早期文字的收集研究,但瑕不掩瑜这应该是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李老和他的团队开拓的中华文明探源大业,为中华文化,为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做出了大贡献。”刘凤君说。
此次老先生仙逝,回忆起李学勤先生此前给予的众多教诲,刘凤君赋诗纪念《悼念史学泰斗李学勤夫子》:“学贯中西当世殊,勤业古今泰斗曲。探源工程鞠躬瘁。中华文明典宏途。” (记者徐敏)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济南2月24日电(记者魏圣曜)山东省商务厅、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近日联合下发《山东省再生资源示范产业园建设规...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