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老师“带感”,学生爱上思政课 山东艺术学院张苓:将信仰和诗意送进学生内心

齐鲁晚报 2018-12-10 05:31 大字

本报记者郭立伟

如何给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上思政课?山东艺术学院老师张苓“投其所好”,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让艺术情思在思政课上绽放,因为这个“带感”的老师,学生也爱上思政课。

让艺术情思在思政课绽放

上了山东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苓的思政课后,李懿才发现原来思政课可以这么别开生面。李懿是山东艺术学院2018级音乐学院的研究生,11月27日的思政课上,李懿现场演奏了一首琵琶曲《我爱你中国》,赢来掌声一片。

李懿直言,张苓老师的思政课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张苓给研究生上的思政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慢慢,李懿才发现,自己平时演奏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赋予了音乐灵魂,“音乐是需要情感的,社会生活给了音乐一种方向感。”

这节课讲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的文化成就。张苓讲了一个开场后,她坐在旁边,将课堂交给学生,对学生的精彩呈现,她随时表现出惊喜和雀跃。“音乐、戏剧、舞蹈、戏曲学生较为活跃,就要根据专业给他们展现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张苓说。

这便有了李懿的现场音乐演奏,她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对艺术的热爱,对政治生活的理解,融于指尖,让艺术情思在思政课上绽放。而2018级键盘乐器演奏方向王俊宏现场手风琴演奏了《那些花儿》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将同学代入到当时的年代,成为思政课堂的有效补充。

在张苓看来,思政课是一门知识和信仰兼而有之的课程。“课堂不是流水线,每堂课,老师真的走心,学生才能走心。”张苓认为,想要思政课有益又有趣,基础做法是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征服学生的内心,将信仰和诗意送入他们内心。

张苓针对不同的专业,探寻了不同的上课模式。除上面提及的音乐、戏剧、舞蹈、戏曲专业外,理论类的学科专业以老师讲述为主;美术类就要发动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性,鼓励他们去思考、辩论,增加师生互动。

大学生对创新课堂模式“天然亲近”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审美有较高的要求,他们个性中有一些小清高,很难轻易被“说服”。张苓坦言,让这些学生爱上思政课,难度还是有的。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对这门课的思维定式,使得思政与学生的心里距离有点远。

“作为专业的老师,我们不停地在思考,不断地创新,努力探寻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处方。”张苓坚定地说。

山东艺术学院的学生,与文学、艺术专业比较“亲近”。学生对这一块涉猎比较广、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讲到文化时,张苓也会多讲些,“学生的视野、观点、成就有时候真的是超出自己的预期,每一学期都会有不少的收获,教学相长就是这么来的。”

“很带感,很酷!”李懿想了半天,脑海中涌现出的都是平时上思政课的感觉,她终于想到了这两个形容词。而王俊宏觉得,“张老师是一个非常具有智慧的人,她的课轻松愉悦,就像朋友之间聊聊天,却能获益满满。”

张苓认为,山艺的思政课一定要跟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才能更接地气,走得更久远。“从形式、手段上讲,讲课一定要幽默,知识一定要广博,这很重要。”对本科生授课,张苓已经将互联网学习平台引入教学,“这样学生通过手机可以主题讨论、现场点名、通过抢答或摇一摇的方式回答问题,达到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结合。”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互联网引入教学、创新课堂模式,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所以,思政课的上课形式,需要推陈出新,探索“互联网+”思政课。

“思政课上这种才艺展示环节,我们会觉得专业课终于有了用武之地。”2018级声乐演唱专业的白宇说。在白宇看来,张苓带给学生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她的随和幽默,会鼓励你表达自己的想法。”

展示的不仅是才艺,还有结合时代产生的思考。对于研究生的课程,张苓采用的是开放式的讨论形式,“教师引导为主,培养起他们的问题意识,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学生“跨界”攻读研究生

张苓是哲学专业出身,而山东艺术学院大的环境,使得她的研究兴趣慢慢转向了美学、艺术哲学、艺术与道德等领域。

张苓目前在主持一项项目,主要涉及艺术与道德方面,“做项目和日常教学中不断碰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慢慢对艺术专业也有了了解,也算达到了以科研促教学吧。”因为给艺术专业的学生上课,张苓完成了某种程度的“跨界”。

在张苓的影响下,冯凯则是从艺术专业“跨界”到马克思主义领域。冯凯目前在东北石油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研究。此前,他在山东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读本科,这在当时属于艺术类专业。

“我受益于山东艺术学院整个思政课教学部,如果没有完整的授课体系,没有课上老师讲解中对我产生的思想启迪,我也不会跨到这个领域。”冯凯介绍,自己完成“跨界”,山艺两个思政课老师对他帮助最大,其中一位就是张苓。

“当我决定‘跨界’考试的时候,在张老师课堂上听了课,整个课程下来坚定了我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心。”在课下,张苓帮助冯凯分析考研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他的文章进行多次指点,让冯凯时刻感念着这份情谊。在冯凯成长的关键时期,张苓给了他最重要的推力。

未来的人生规划中,冯凯一直有考博的想法,将来有可能也会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想会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他会站在师长的肩膀上,继续探索一种贴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汲取营养的重要载体。

我的思政课老师

张苓给学生讲课。记者王媛摄

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政课上,学生现场演奏琵琶曲。记者王媛摄

新闻推荐

魔鬼三连客来袭 首战“副班长”别再送温暖

本土球员需要承担更多责任记者孙苌青摄山东西王男篮“魔鬼三连客”再度来袭!12月9日晚,山东男篮将客场挑战天津,迎...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