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梁山高粱,告诉你庄稼的雄奇 陈存玉

济宁日报 2018-07-20 12:02 大字

对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生长在鲁西大平原的人来说,高粱窝头就是生命之源。广袤无垠的高粱青纱帐浩瀚雄伟,绵延千里无尽头。江南的甘蔗林、西南的包谷林,都和鲁西大平原的高粱无法比翼。当你走进高粱青纱帐,你会精神振奋,豪气干云,情不自禁喊几句高亢沉郁的山东梆子戏。

高粱就品种来说,有绿叶白米的粘高粱,有散码金壳能做扫帚的黄老粱,有黑壳黑米的老来锤。更奇的是,当万物萧杀,树叶飘零,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会有不连贯的、碧绿地毯,一旦晒米露出通红的高粱穗,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就是鲁西大平原上的冬高粱。

把鲁西大平原的高粱赞为“青纱帐”,是大平原抗战的标记:

青纱帐,青茫茫,

青纱帐里立战场,

大道边,村口旁,

打得鬼子无处藏!

——《抗战儿童团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红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黄河大合唱》

这是高粱的民族自豪,永记史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从海南引进了多产、抗涝的“杂交老粱”。当时我回家探亲,乡亲告诉我这种高粱味如嚼蜡,粗如秕糠。最后加一句:“鸡都不吃!”

我不以为然,到粮站买粮,白面要搭瓜干和杂交高粱,这高粱磨成面蒸窝头果然是“味如嚼蜡,粗如秕糠”。我把鲁西的高粱和杂交高粱混合喂鸡,剩下的就是杂交高粱。

毕竟,鲁西大平原的高粱已融于几代人的灵魂,形影不离。

水泊梁山麦后经常大旱。梁山有一句谚语,说的是:“麦子去了头,高粱埋着牛”。因为旱,麦收过了半个多月,高粱还未长成公鸡尾巴。宋金河两岸虽有河风的滋润,但没有灌溉系统,六月的毒日头把高粱叶子卷成了筒。庄稼人知道,旱锄田,涝浇园,越是天干越要锄地,所谓“锄板下有三分雨”。

“别高粱”是地道的一句农用语。拿着锄头去锄高粱,根据苗情、季节分成了别高粱、横高粱、通垅等几道工序。其它免讲,惟这别高粱大有学问。高粱在五月初已长到三片真叶,广袤的平原,强劲的热风,幼小的高粱苗只有一根紫色的主根深入黄土,任你东西南北风,咬定黄土不放松。

别高粱说白了就是间苗,间出株距,间距,就一行来说倒也容易,但行与行之间要间出对空的等距离,不管你横看、竖看、吊角看都成行,这就有了学问。行与行之间的株距不是株对株,而是株对空儿,为的是通风透光。这样间出的苗垅,尤如大将排兵布阵,怎样看都是一条线。

高粱是留单株的,不像麦子出土一大溜,放倒一大堆。也就是说,未间苗的高粱植株,会几棵幼苗盘根错节地生长在一起,用手去拔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不光费时费工,关键是用手去拔很容易带出一坨土块,把该留的苗也带了出来。这就看农民的本事了。

农谚说,“要吃高粱面,扒出根来看”。庄稼能手用利锄的一角使劲一别,把紧紧相连的弱苗切了下来,只留下单独的一棵壮苗。留下的这棵壮苗,还要主根毕现,这才叫别高粱的真功夫。独占鳌头的这棵高粱苗随风摇摆,裸露的根紫铜一般,熬过五月的大旱,靠独根维系生命,再展宏图。

农民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说法。据传说,五月十三是关圣帝君磨大刀的日子,天要下雨。谁知,有一年已过了五月十三,仍不见“关老爷磨大刀”,这时农民就要叫关老爷屈尊,把他老人家从庙里请出来,与民同甘苦、共患难。当然请出来的是一尊袖珍塑像,高两尺左右,丹凤眼卧蚕眉,坐在椅子上读《春秋》。人们毕恭毕敬地把他老人家请到八仙桌上,摆上香案供品,全村各家户主匍匐在地叩头。据说有时很灵,三天以里准有雨。当年由于日寇扰乱,神鬼不安,祈雨不灵。鬼子有鬼子的诡计,农民有农民的耐心,三天不灵就六天,六天不行就九天,天天磕头祈雨。说也奇怪,到第九天傍晚,热辣辣的大晴天,忽然从大西北上来了豹头云,一霎时,黑云满天,咔嚓!一个炸雷,雷电交加,大雨骤下。漫野的高粱撒欢地长,一夜之间都长出了白生生、浑圆透明的虎爪根。旱够了的高粱一下子挺直了身板,几天工夫,整个原野一片葱绿,别说埋着牛,你大骡子大马进入青纱帐,也会被一口吞没。这正是日寇不怕大海而惧怕华北大平原青纱帐的原因。这时你站在地头,举目远眺,就能领略大将排兵布阵的威严。如果你陶醉过大海的波涛,又不惧怕五黄六月的酷暑,你可以听到高粱奏出的交响乐:虎爪根八方入地,高粱叶十支钻天。沙沙风响中有高粱吱吱的拔节声,微风摆动碧绿的叶子,如海浪般起伏,似乎听得见涛声,那涛声,声声入耳,直润农民的心田。而丰收,自是农人勤勉所致,哪有什么神灵,一颗颗敬畏自然的虔诚的心,与责无旁贷的实干、苦干使然。

一进七月,高粱就像得到命令似的,一棵棵含苞出穗。每个苞都像古代武士的盔缨,如剑似戟,齐直蓝天,接受大自然的检阅。

宋金河的大水十年九发,一旦发水,宋金河一改贤淑温柔的仪态,在鲁西大平原横冲直撞,来个没遮拦、没商量。这时叩请关圣帝君才长起来的高粱半截没在水里,欢快的小鱼儿像巡逻兵样列队在碧绿的高粱叶下穿梭。高粱就有这种能屈能伸的英雄气慨,能耐得干旱,也容得水涝,在大水中也有七成收获。多数时候,到了收砍高粱时,天干地也干了。

俗话说:“穷人肚里无杂粮”。豆子收了吃豆子,麦子收了吃粗面。麦子白面少得可怜,穷人就天天盼着高粱变脸。从扬花到晒青米到晒水红米,一块地里忽然有那么十穗二十穗半红半粉的穗子,主人便把它连根带梢砍下来抗在肩头,跟头流水的往家赶。因大多数高粱还不成熟,这种举动叫“荐高粱”,或者叫“高粱自荐”,高粱尚不成熟,籽粒不干,无法脱粒,贫苦人家的女人拿了两头尖尖的擀面杖,对着一穗一穗粉里带红的高粱使劲抽打——既然你是毛遂自荐,理所当然挨得棍棒交加。抽打下来的珍珠米般的高粱米,跳珠般的落入笸箩里。拣去穗屑,一溜风似的拿到碾子上碾成半馇,端回家来水渌渌的搦成半馇团子,少油无菜供一家人饱餐一顿。有吃才有烧,穷苦人既无隔宿粮,哪有当日柴?吃罢自荐的高粱,再把高粱杆用镰刀劈开,盼望老天千万别落雨,等黄绿的高粱秆晒干好烧饭。

收割高粱叫砍高粱。必须用特制的钢火锋利的板镢,使劲砍断那些维系生命的虎爪根。砍高粱不像割麦子、割豆子乱马交枪,砍高粱的农民像战士上战场,褪下右臂的衣裳缠在腰间,露出紫红的腱子肌,右手挥舞锋利的板镢,左臂拦着成熟的高粱,把高粱列队般放倒,齐展展的穗子红成一条线。然后手拿扦秫刀,麻利地把穗子一一割下,就像割下敌人的首级。剩下一排排高粱秆,经烈日曝晒,一根根变得金光灿灿。把那伸展展、没虫眼儿的秸秆拣出来另捆,或盖屋当做铺床用的箔材。

箔选材较严,要百弯调直、般粗般高、金光灿灿。因为这多半是喜房里用的材料。打箔用的经子要用红水染过,以显喜庆有加。新房床上有一圈围席贴墙,上有各种图案,那是用天然的红秫篾间杂白秫篾编成的。床上方还要架一顶承尘的虚棚,先用高粱秆扎成支架,然后在支架上放一领席子。虚棚四角,能工巧匠用大红纸剪成喜字贴上,虚棚中间贴上大红团花。如果是冬天,还要把高粱穗脱粒后泛着红色、留着庄稼的清香的秫穰,厚厚地在床上铺上一层取暖。大而言之,布置新房像给鸟孵雏做窝似的。鲁西人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

有趣的是,新婚上午,迎亲的大车出了男家之门,有个铺床仪式。头戴红花的全备人,边铺新被褥边唱念“铺新床,叠新被,小妮儿、小小儿两头睡,您爹娶您娘去了,跟您奶奶睡”,边唱念边撒些红枣、花生。这全备人,有些地方叫喜娘,此妇人必须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知书达礼。山东乃礼教之地,讲的是男女授受不亲,婚姻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结婚哪来的小妮儿、小小儿?全备人敢在新婚仪式上挑战礼教,可见“礼不下庶人”有些道理。

鲁西大平原上的高粱和金黄的大豆,磨成面蒸成窝头,像牛筋一样经咬,像猪肝一样香甜。

高粱酒是高粱的魂儿,喝了它,能给梁山人壮胆壮行色。梁山人喝酒没有孔乙己悠闲,大碗的酒就着荷叶包裹的酱牛肉或鲜红的花生米,几碗下肚,人就会热血沸腾、两肋生风,有几分酒就有几分胆。正是:

梁山酒壮英雄胆,与君共饮三大碗。

气贯长虹热血流,霜刃敢取上将头。

李陶摄影

新闻推荐

山东省放开30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晚报讯(记者沙红翠)昨日,市政府转发《省物价局省卫生计生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放开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