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新书《重读一封前世的信》来济签售没想到张晓风这么“会过日子”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黄中明 摄
还记得语文课本中的《敬畏生命》《行道树》吗?昨日,这些散文的作者、已经77岁的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携新书《重读一封前世的信》到山东书城二楼举办新书发布会。她还带来一场名为“书和书都是亲戚”的讲座。讲座上,她从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和事,比如毛豆、船、牛、橘子等切入,又将故事与某个人相连、某篇古文或某首古诗相连接,让很多慕名而来的“铁粉”大叹:“信手拈来皆是戏”。而张晓风节俭的生活理念,也让观众大为叹服。
20年前来“寻书”20年后来“讲书”
这次到济南,张晓风感慨“路特别宽”。这是张晓风第二次来山东,第一次是1997年,“来做演讲,但并非我的目的,我主要是想到山东大学拿一本小说,汪静之的《人肉》,我想看原版”。张晓风说,《人肉》原版十分宝贵,所以只能用一次演讲来交换,“交流很愉快,印象最深刻的是到一个饭店吃饺子,种类特别多,得有几十、上百种”。
如今张晓风拄着拐杖、行动有些不便,听力也不再那么好,但她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字的严谨却依然没有改变。《重读一封前世的信》的编辑王玉说,晓风先生很看重这本书,“光是书籍封面就改了6稿,并对封面上很多文字提出了修改意见,对文章也特别提供繁体原版以对照出版。”
现在的张晓风也依然坚持创作和读书,尤其眼下时间充裕了,读书会越来越细,由此也发现很多年轻时没发现的“好玩儿”的东西。比如,她最近重读苏东坡,有一篇叫《书柳子厚牛赋后》,记载了宋朝时期,海南人生病以后常常用杀牛的方法来治病,但海南没有牛,就只能从广东运过去。文中写道“载牛渡海,百尾一舟”,张晓风细心一算:“100头水牛再加上粮草、人员等,能够平稳渡海,那得是多先进的造船技术”。由此,她翻出宋朝的造船历史一探究竟。“原来不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我国的造船业才有发展,在宋代甚至元代,我国的造船业就已经很发达了”。
而一句“客自高化”也引起的张晓风的兴趣,她翻遍地图想要寻到“高化”的地址,但始终没有找到,最终是请教了本地人才知道“古代没有标点,‘高化\’实际是广东的两个地区,高州和化州。”提到化州,她又联想到药材“化橘红”,全国都产橘子,但这种橘子化州的最好,“我在医书上读过”。
“贫穷”的张晓风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张晓风的新书《重读一封前世的信》收录了她关于历史哲思、生活小品、风物人情等多个方面的散文,整本书分为4辑,包括“替古人担忧”“有个叫‘时间\’的家伙走过”“会过日子的女人”以及“不知道他回去了没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会过日子的女人”,其中收录了各种各样关于“女子”与“日子”的文章。王玉说:“其实张晓风最会过日子,在山东‘会过日子\’多半是节省的意思。早年便听说先生在大热的台湾为节约能源不开空调,此次相约,先生在很多细节上都是提议俭省,随行人员也不追求等级,一切随遇而安。”
张晓风在讲座时也提到,她提倡“制约贫穷”,“我在生活中非常节省,我觉得只有多省点儿钱,才能帮别人做点儿事情。”她称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快乐地过贫穷日子——不爱鲜花,不喝矿泉水;用淘米水浇花;蔬菜贵时只吃自家种的桑叶;退休后未曾买过衣服;身上穿的是补了一次又一次的百衲衣……她珍爱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和每一点资源,当然,“会过日子”也不只是节省,还有懂得生活。“两个意思并不是冲突的,都是用尽量简约的态度从人而为人的角度来丈量生活的懂得,记着节省的善意其实就是生活最为可爱的态度。”王玉说。在讲座中,张晓风为大家津津有味地讲起她与“毛豆”的故事,她先是发明了“干炕毛豆”,“干炕毛豆黄黄的,还有些焦糊的味道,很好吃”。豆子吃完,她还用豆壳做素煲汤,汤喝完,再将豆壳的内层嫩肉也吃掉。著名画家伦勃朗画过一幅《浪子回头》,绘的是《圣经》中的故事,画中的浪子日常也吃豆荚,所以张晓风将其起名“浪子餐”,“你看,书里的故事,也可以是生活”。(记者石晓丹)
新闻推荐
首届“海右论坛暨国际中学生会议”在济南举行近百名“国际中学生”泉城论剑
学生们进行鲁班锁拆解比赛记者郭尧摄时报7月15日讯(记者郭尧)7月14日上午,由山东省实验中学与山东科技报社、山东大...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