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师说诺奖大师丁肇中十度造访山大 82岁的他这次给年轻人说了啥

济南时报 2018-07-08 15:24 大字

山东大学供图7日,诺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访问山东大学。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郭尧 摄

7月6日和7日,山东大学迎来了一位老朋友——82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这是他24年来第10次造访山东大学。

此行的重头戏是商讨下一步山大参与阿尔法磁谱仪(简称AMS)项目的合作计划,两天里丁肇中行程满满,主题讲座上思路严谨表述流畅,与大学生互动时又将处世感悟和盘托出。大科学家鲜明的个性魅力,给济南带来了一股“大师旋风”。

年轻人如何做科研?5个实验里藏着5条道理

6日下午,丁肇中在山大中心校区为大学生作了一场题为《我所经历的现代物理和我的体会》的主题讲座,通过分享自己一生中的5个实验,描述了他所经历的现代物理。当被问到青年人要想做科研,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什么时,丁肇中的回答十分简练明确:好奇心、想象力,对自己有信心,不怕别人批评或者说要原谅别人的错误。

第一个实验是证明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当时他作为一名刚拿到博士学位的“新人”,经过8个月的实验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是正确的,推翻了两位当时世界知名科学家的质疑。“我的第一个体会就是,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实验是发现新物质。上世纪70年代,物理学家认为粒子是由3种夸克所组成的。为了搞清楚夸克,丁肇中决定建造一个高领域的探测器。但这个实验不受世界上所有物理学家的欢迎,因为理论物理学家认为3种夸克已可以解释所有已知的物理现象;实验物理学家也认为没人能做出这样困难的实验,所以他几乎被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实验室拒绝。后来,丁肇中发现了J粒子,改变了人们对基本物质的认识,也凭此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我的第二点体会是,做基础研究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

第三个实验是发现胶子,它的意义重大。丁肇中说,宇宙中有3种力,一种是引力,二是电弱力,三是强力,而强力就是由胶子传输的。他做这项实验的本来目的是测量电子半径,结果电子半径没测到,却发现了胶子,这也是最初没有想到的。“我的第三个体会就是,对意料之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实验是在欧洲核组中心的L3实验,花了20年,19个国家600多名科学家参与,发表了300多篇文章,有3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我的第四个体会是,组织大型国际科学活动,要选择科学上最重要的题目,这样能引起参加国科学家最大的兴趣。”

第五个实验就是正在进行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我的最后一个体会是,研究自然科学是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没有人知道谁是第二个发现相对论的。”【这部分很轻松,但对人生有启示】“不知道的问题,我没资格回答”

面对丁肇中这样的大科学家的到来,大学生和媒体都有很多问题想问。“山大距离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还欠缺什么”、“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科学探索方面有什么建议”,在不同的活动场合,提问者的兴趣点也各有侧重。

但丁肇中有自己的风格。面对上述问题,他的回答很简单:不知道。“对于不知道的问题,我没有资格回答。”他说,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敢回答,常有人问他对这个有什么看法,对那个有什么看法,“我的回答是对科学上的某一种理解,但不代表我什么事情都知道”。

丁肇中说,他的实验组里有很多国家的成员,他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在他面前说。“我不知道的事情没法回答,回答了也没有意义。”

6日下午的主题报告结束前,一名山大大一学生向丁肇中提问:“您领导了这么多繁重的科学任务,在这种繁重的工作状态下您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您平时熬夜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在场不少大学生的共鸣,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

丁肇中没有正面回答自己的情况,他说,上世纪70年代,他认识了邓小平,有一次他问邓小平淮海战役时晚上睡不睡觉?“邓小平说,高级将领一定要睡觉,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

当提问的大学生表示要努力学习时,丁肇中鼓励他“成为‘高级将领\’”。

【这部分略难懂,但对科学很重要】

山大参与AMS项目14年 2024年暗物质研究或有决定性结果

“没有山大热科学团队,AMS就没有现在的成果”

7日中午,丁肇中访问山东大学新闻发布会在该校中心校区召开。此次前来,双方共同商讨了下一步山大参与阿尔法磁谱仪(简称AMS)项目的合作计划。丁肇中说,没有山大热科学团队的贡献,也就没有AMS项目现在的成果。未来,山大还将物色推荐物理学尤其是粒子物理方面的学者和博士生加入这一团队。

14年间60多山大人为AMS出力

何为AMS,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粒子物理试验设备,它的目的是探测宇宙中的奇异物质,包括暗物质及反物质。

AMS项目是由丁肇中主持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占有多个“之最”的名衔:它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计划之一,是第一个安置于太空中的最强大、最灵敏的精密粒子探测装置,是目前唯一被永久安放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具有开创性的大型科学实验。

这一项目从1994年便开始了,到了2004年3月,山大正式加盟,时任该校热科学工程与研究中心主任的程林担任项目热系统总负责人。历时7年,程林带领团队完成了AMS的热系统,解决了太空粒子探测的关键工程问题。

山大加盟该项目14年来,已先后有60多人在欧洲核子中心、意大利航天局航天观测中心、欧洲航天技术中心工作,为AMS建造、监测和数据分析作出了贡献。

山大校长樊丽明介绍,目前,AMS探测器在太空平稳运行,山大热科学团队也一直在全面负责热系统的运行和监测工作,并根据太空运行实际数据,修正和新建了热控制模型,能更好地应对太空各种极端条件。

如今,当年的总负责人程林,已成为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大副校长,现在的山大热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锲接过了“接力棒”。

AMS热系统是山大独有的知识和经验

“没有山东大学热系统的贡献,AMS就不会存在。”丁肇中这样评价山大在过去14年参与AMS项目的贡献,他说这是为美国宇航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航天集团和学校所公认的。

他说,实验是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的,而国际空间站每93分钟就绕地球一圈,同时地球365天还要绕太阳一周,昼夜温差有数十摄氏度之巨。“一次两次不要紧,但是几百次、几千次、几万次以后就是很严重的事了。”山大热科学团队的工作,就是在无论宇宙外界温度如何变化时,仪器内部都能保持恒温,“有这种温度的平衡,才能使我们的仪器精确地测量所有粒子的轨道”。

可以说,热系统是在国际空间站运行的AMS 最关键的部分,丁肇中说,比如将来人类要到火星上去,那里昼夜温差100多摄氏度,来回需要3年。“人类要向前走,就要把热控制系统做好。”丁肇中认为,这些长期独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以后中国载人航天非常重要。“这是唯一的知识,没有人在天上能持续10年,这个经验只有在山东大学有。”

到2024年,或许将是AMS项目的一个重要时刻。丁肇中说,届时,周期表上的元素能推到什么地方,反物质最终结果是什么,暗物质的来源是什么,这些问题应该会有决定性的结果。

现在的研究有什么用?丁肇中说,100年前,最艰难的科学要数光学、力学和电学,现在用在航空工程和电视上;上世纪30年代最尖端的科学是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现在用在通信网络比如手机上;上世纪40年代最尖端的科学是原子核物理,现在用在能源和国防上……“过去认为最尖端的可能是最没用的事情,花这么多的努力到底对人有什么好处?没有想象到的是,从实验结果到应用可能要花几十年时间,但能运用的时候就改变了人类整个生活。”【两段情都温馨,子承父业又遇知己】父亲在山大求学并任教他“叶落归根”延续缘分

丁肇中与山东大学颇具渊源,24年间访问山大10次,山大建校110周年庆典时亲临致辞,这份情的缘起还要追溯到父辈。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他的父亲丁观海在老家念完小学后,到济南上中学,1929年考取上海光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又考入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那时的山大中文系名家荟萃,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游国恩等同时执教。当时中文系只招十多名学生,丁观海成为合校后第一届学生,还跟著名诗人臧克家同班。

据记载,1934年,丁观海毕业后留校进行研究工作;1936年8月,在出国4年后回到山大任教,直到1938年底。1946年6月,山东大学开始复校,丁观海作为复校后山大首批受聘教员再次回到山大,在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任教授,1947年离开。

丁肇中延续着父亲与山大的缘分。1994年,他首次访问山大,并被聘为名誉教授。2004年,时隔10年,他第二次访问山大,也成了该校当年作为“国际合作年”请来的第一位世界级科学大师,在报告会中,他曾用“树高一丈,叶落归根”作为开场白,表达了自己的浓浓乡情;同年3月,山大就加盟了AMS项目。后来,丁肇中到访愈加频繁,2004年-2008年共5次来到山大;2011年还出席了该校110周年校庆并致辞。

值得一提的是,在山大参与AMS项目的热科学团队中,程林可以说是与丁肇中走得最近的人之一。2004年,作为一位42岁的首席科学家,程林带领山大热科学团队走进AMS项目,负责其热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开始了寻找宇宙大爆炸后所产生的反物质的征程。

2011年8月,程林因在项目中作出杰出贡献,受到美国宇航局特别嘉奖。他曾表示,自己带领的这个团队一点也不“时髦”,大家都忠诚家庭、忠诚朋友、忠诚事业,是一群顽强的有献身精神的坚持者。

程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丁肇中始终保持了一个科学家最基本的纯粹。多年的科研友谊,也让丁肇中评价他为“1976年以来,先后有数百位中国科学家和我一起工作,程林教授是最优秀的”。

在今年7月7日的发布会上,丁肇中“公开”了自己吸纳年轻科学家的标准,他认为,研究物理,经验不重要,因为他们正在做的实验,以前没有人做过,但脑筋和聪明是很重要的。这样的评价,似乎也呼应着14年前山大第一批学人加入AMS项目时的情景,这也是丁肇中当时在化解程林内心“忐忑”时说的话。(记者曹莫)

新闻推荐

山东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本报7月7日讯(记者范俐鑫)《山东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日前出台。6日,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