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盛世话收藏

安庆晚报 2018-06-29 09:06 大字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将读书分为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以为,这三段话,用来说收藏,也并无不好。对于收藏家的心境,王国维的这几句话,也是最好的写照。

收藏之癖

赵景深先生1938年4月交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的《文坛忆旧》一书里,收有《现代作家的贺年卡》一文,很是珍贵。文章说:“我有‘集藏\’的癖好。凡是我所喜欢的,便都聚集起来。幼时喜欢聚集香烟牌子,虽然我自有生以来不曾收过半支烟卷。直到现在我还保留了不少‘脸谱\’的烟牌。关于作家方面的,有作家的书信、结婚贴、名片、以及贺年卡,还有话剧演出的特刊和戏单。”

所谓盛世收藏兴,其实乱世也不乏成就卓著的收藏家。翻阅故纸堆,你会发现,许多收藏家早已被大众关注,叶德辉、张伯驹、袁寒云、胡适等等,一批收藏家的名字在当时就已如雷贯耳。恰如1939年8月21日《奋报》上的一篇《闲话收藏家》的文章所说:“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和时代的推进,或社会的变迁多少发生一些关系,就能诱发人们的收藏兴味。”收藏,就是一件随时光而行的人间美事。当然,无数收藏家为之付出心血、汗水,甚而为之献身,这一高雅的文化活动从来不乏跌宕起伏、牵动人心的感人往事。

收藏一事,历来被视为一种癖好。有的被称为雅癖,如收藏古籍、收藏字画、古玩、钱币、钟表等等;有的被视为怪癖,如1946年4月20日《海花周刊》所报道的一个药房的章姓收藏家,收集的既不是非主流的“敌伪布告”、明星照片、西药倣单之流,“而是一班冶游朋友视为保险公司的‘小人雨衣\’”,此公收集到三百九十多种二千六百多双稀奇古怪、大大小小的小人雨衣,分藏在五十几只雪茄烟匣子里,蔚为大观。

然而,收藏的癖好,无论是雅癖或是怪癖,却都是值得称道的一桩事情。收藏这件事,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文明成果的保存和传扬。如果没有收藏,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很多物件,必然会在人间消失殆尽。尤其是一些时效性特别强的物件,例如文首赵景深先生所例举的结婚帖、贺年片、戏单等等,如果没有收藏的心境,看完用完即丢,我们今天早就无缘一观,对过去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底蕴也就无从直观地感受了。

收藏者说

收藏,看似是一件只有收藏家才能为之事。以媒体所见而言,经常抛头露面,发表高见的也都是在某一方面有较大藏量的收藏家,如在电视媒介的马未都,在书刊媒介的姜德明、韦力、谢其章等等。他们的收藏,不仅以数量取胜,更以质量令人羡慕。

然而,如果只是一帮收藏家在把玩、沉浸,实在也太枯燥,收藏也就愈发显得太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全民参与收藏,才是一个泱泱文明大国应有的气象。随着国力的日益提升,全社会对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的重视,收藏已走进千家万户,每个人都有可能,也有条件成为收藏的主体。

1996年,我还是一个刚迈进中学大门的穷学生。有一次,我在一档关于读书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了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老照片》系列的信息,马上觉得,收藏离自己那么近。原来,自己身边的老照片也可能成为热门的收藏品。以后,又见到《收藏》杂志的出版,从断断续续读到的文章中看到,那么多门类丰富的物件,都是在收藏领域内的。至于我当时能做的,就是通过偏僻的小县城旧书摊收集一点红宝书、报纸杂志创刊号、报刊特刊、文革像章,踏进私家集邮门市部选购一些或可爱或古雅的邮票。

以后上了高中、大学,在省城结识了各种年龄的朋友,见识到大家的收藏,更是五花八门,林林总总。老家具、二战物品、红色收藏、青铜器、军用品、书签、烟标、火花、商标、门券、贺卡、明信片、信札、碑帖、信封、连环画、节目单、说明书、海报、宣传画、年画、书板、瓦当、农具、酒瓶、茶盒、鼻烟壶、收音机、磁带、唱片、碟片、电影拷贝、档案、饼干盒、老箱子、雕塑、赌石,以及前文提及未提及的许多种类的物证。收藏,只有你没有想到的,只有你没有见过的,只有你还无从入手的,永远都有未知的领域。

专题收藏说

既然但凡能够反映人类文明进程的物件都能入收藏者法眼,那么收藏什么、怎么收藏?这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世界这么大,东西这么多,财力和精力又这么有限。无论是收藏家还是收藏爱好者,都不可能什么都集藏。什么都收藏,也将意味着每一项收藏都只能浅尝辄止,无从深入和持续。因而,收藏者,往往只能进行一个或几个门类的集藏,我从来没听说过,谁的一生,是什么都收藏的。

以收藏活动而论,专题收藏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一个物件,是否值得很好地挖掘信息加以收藏,我认为关键看它是否能够形成一个集藏系列。只要能够形成一个集藏专题,这样的收藏就有持久进行的可能。当然,集藏专题,可分大类,如军事类、教育类、民俗类等等;也可以分小类,如军事类中的黄埔军校、保定军校专题,教育类中的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专题,民俗类中的门神画、瓦当专题等等。只要收藏者自己认为可以形成一定的气候,各式各样的杂件亦可形成极有特点的收藏专题。

近年来,各种专题的收藏都有不俗的收藏家现身。如创刊号方面的收藏家冯建忠、新文学书刊的收藏家姜德明等等,以二战品收藏为特色的收藏家樊建川,以全部积蓄收购各类二战及其他时期文献、物证,并以丰富的藏品创办了五十多个特色各异的博物馆,形成了震撼中外的建川博物馆聚落。笔者则侧重于西南联大民国文献和新四军名将罗炳辉专题文献的收集,同时在集邮、火花、信札、老照片等方面也进行了专题化集藏,小成系列,怡然自乐。而笔者身边,这样以专题收藏获得较好成绩的收藏爱好者已是数不胜数。

专题收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集藏模式,它正应了中国的古语:“物以类聚”。物以类聚的结果,使大量分散在各处的收藏品归于一处,整体提升了物件自身的收藏品质,对于发掘物件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必然大有益处。有了专题集藏的理念,每一件藏品就不再是孤立存在的物品,而是蕴含于社会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件件具有更深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如果说漫无目标的收藏会把收藏者的家变成杂货铺,甚至是垃圾场,那么专题收藏则使收藏者的住所成为名副其实的私人博物馆。藏品就像是夜空里的星斗,照靓了收藏者的实体家园和心灵家园。

公藏与私藏

很显然,事实上,收藏是存在公藏与私藏两种形态的。这两种形态的收藏一直以来都是并行而存的。我们很难说,公藏私藏,到底哪家强,哪家好?

从理论上,公藏的实力是远远超越于私藏的。从公藏而论,其人力财力自然比私藏优裕太多。不仅如此,公藏还能动用公权,借用、征调、收缴公私藏品。而私藏除了需要更多的心思,更多的个人用力,更大的毅力,更为节俭的用度去收藏、购置,更重要的是缺乏完备的保存系统和传承体制。

但是,两者绝不是绝对的优势与劣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藏机构愿意花动辄几千万上亿的经费盖保存藏品的房子,却不愿意花几百万几十万几万甚至几千元几百元购置一件藏品,很可能数千元上万元的价格已经需要某一层级的领导签字同意。在藏品交易市场上,一件藏品的购置,往往等公藏机构逐层汇报请示完毕,私藏者早已将猎物擒于手中。

两者也并非各不关联,我们往往看到,公藏机构的藏品被剔旧流入市场为私藏者购得的情况。也经常看到,私藏者的藏品被公藏机构征集购置的情况。因之,收藏也是一项公藏私藏互有交流互有调剂互有补充的活动。只有公藏繁荣,私藏也热闹,收藏领域才会真正生气勃现。最不该发生的是,公藏被损毁,私藏在萎缩,这是非常不利于历史文化的更好传承的。

藏家的心事

收藏,是一件追随时代前进的事情。我们概念里面,理所当然觉得,收藏就是收藏过往的有意思的文献和物件。不过,你是否意识到,每一天都正在成为过往。所以,实际上,除了那些老得掉牙的文献物件,就是今天正在被你我看见、踩踏、触摸、消费的每一件东西,都正在成为可能的收藏品。

对于收藏,因为世界太丰富太生动,总是有无穷无尽的话题,总是流淌着这样那样的关于时间去哪儿了的多情故事。

我相信,每一位收藏家,都是非常深情地在凝望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着非常浓厚的收藏心事。我们完全应该相信,终有一天,每一位收藏家的收藏,连同他们的收藏见证,都会成为新一代收藏家的猎物。这样的收藏家,可能是行色匆匆的你我,也有可能是古老斑驳的一座座博物馆。

收藏,就是一件件有意思的心事。有了收藏,我们的生活越发有滋味了。话到此处,我觉得,收藏就再也不是那么玄乎的爱好了。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教师)

新闻推荐

省实验中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显成效

□记者田可新通讯员范海沛报道本报济南讯6月22日,山东省实验中学对外发布,近日,山东省2018年综合评...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