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铺就脱贫路 ——漳县生态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丁陆军通讯员 何继强
四月的武阳大地,天空澄净清新,河水鱼翔浅底,田野绿波涌动。徜徉在宽阔笔直的街道,绿树成行,花团锦簇,环境优美……绿色增长的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为脱贫攻坚铺就了绿色发展道路。
挥锨播绿 几十年奋斗不止
漳县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举措,探索生态、循环、低碳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子。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大手笔建设“三季有花、四季有绿、色彩各异”的美景。
以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开展义务植树、工程造林。先后完成播绿工程34.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1.5万亩,荒山造林23.3万亩,飞播造林2.63万亩,封山育林5.52万亩,实施天然林管护面积47.5万亩。实现了“当年绿化、当年成形、一次成景”,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化成果,为群众创造了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优美生活环境,搭建了一座天然休闲氧吧。森林植被迅速恢复,生态明显改善,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功能明显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将335户贫困户主要劳动力聘为生态护林员,年人均补偿7000元,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了生态红利。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实现环境保护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双赢。
漳县县委书记党建中告诉记者:“漳县潜力是生态潜力,最珍贵的家底是绿色家底,保护好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是实现脱贫致富、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生态旅游 撬动“绿色产业”
漳县自然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有国家级4A级旅游风景区贵清山、遮阳山,人文旅游资源积淀深厚,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乡村生态旅游日渐成型。县上全力打造陇上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漳县县长刘静说:“漳县坚持把山清水秀生态美作为最大资源,把守住绿水青山作为发展底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走上了环境美与百姓富相结合的绿色发展路子。”坚持“高立意、高标准、高理念、高跨越”的原则,投资4亿多元建成了贵清山游客接待中心、贵清峡旅游二级公路,遮阳山东溪游客接待中心、水景建设等一大批旅游项目。举办盛世油用牡丹博览园开园仪式、石崖寺花儿会、遮阳山房车营地高峰论坛等旅游节会,建成现代农业采摘园、油用牡丹观光园、贵清山植物园等一系列体验型旅游精品项目。同时,加大乡村旅游扶持力度,建成农家乐100户,实现了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养生旅游的完美转型。去年,累计接待游客134.89万人次,增长20.9%,实现综合收入3.69亿元,增长22.5%。实现了让群众吃上生态旅游饭,走上生态旅游路,发上生态旅游财。
特色产业 鼓起“绿色钱袋”
漳县独特的资源禀赋,孕育了众多特有的优良物种。这里有原始森林、沙棘、蚕豆、核桃,也有黄瓜、韭菜等9种绿色A级蔬菜产品;乌龙头、蕨菜、羊肚菌、冬虫夏草等天然野菜;先后荣获“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沙棘之乡”“紫斑牡丹产业全国示范基地”“国家级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等荣誉称号。这些优良的资源变成优质的资产,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绿色产业。
漳县还是“中药材的天然王国”,种植中药材16万亩,各类中药材年总产量达3600万公斤,总产值4.3亿元,农民种植中药材纯收入2179元。有沙棘林30万亩,年产鲜果3750吨,年产值2亿元,8.5万人从事沙棘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栽培蚕豆历史悠久,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4800万公斤,年产值2.4亿元,深受国内外商客青睐。发展新寺镇万亩日光温室,武阳镇万亩大棚韭菜,高原夏菜,全县年蔬菜产量10.3万吨,实现产值3.23亿元。发展干果经济林,在漳河流域干旱、半干旱浅山区沿川30里,九岭十八坪,栽植优质核桃基地6万多亩,年产核桃增加农户收入2亿元。同时,依托“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中蜂产业,全县中蜂养殖户达1900户,蜂存量2.36万箱,年产蜂蜜34万公斤,实现年收入5000万元,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小精灵。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助力老工业区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企业是主战场,更是主力军。然而,如何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快速发展?如何完成由制造主打到创造驱动的顺利转型?这...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