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艺术通感 ——给书法插上美丽的翅膀

淄博晚报 2018-03-31 09:30 大字

马以芝作品《人民的胜利》☆马以芝

最近读钱钟书的书,甚是有趣,颇受教育和启迪,特别是其论及艺术的篇章相当精彩。钱钟书在一九六二年《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有关“通感”的文论特别引起我的注意。《通感》文中列举数百例资料、文赋,详尽精彩叙说。他总结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鼻、舌、身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体质”。

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念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感觉的挪移、转化、渗透互通的心理过程,它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艺术创作中,能对相关艺术触类旁通,生活中有感于物、有悟于心。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艺术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得艺术之间相互融通成为必要和可能。在多年的书法研习和创作实践中,我有许多类似的感受和体会积淀于心,现随手成文以述之。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从小也喜欢唱歌,还曾写过十几首歌词,谱曲发表或由公众演唱;书法研习过多种书体,也曾参加过展览,获奖和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特别是对书法理论我尤为关注,实践中觉得,书法和音乐虽属不同艺术,但书法与音乐的交织,它们之间艺术通感作用是很强的。

书法和音乐的基本要素有许多相似和契合点,书法的笔法、章法、墨法的韵律与音乐的最基本要素节奏、旋律是多么的相似契合。书法的点划在宣纸上生成运动规迹,有迟有缓、有轻有重、有粗有细、方圆曲直……粗犷刚劲,精致优雅,体现了书者心情的震荡变化。书法作品每个字,每个笔画,乃至于整个篇幅都是活生生有生命力的,不是印刷体机械的运作。而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节奏擎起了音乐的骨架,它决定了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而旋律强调了音乐的主题思想。这种强弱、高低、急缓、起伏变化,表达出了欢快、喜乐、忧愁、愤怒、坚强等情愫。按一定的节奏,有序横向组织起来形成旋律,把诸要素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形成美妙的乐章。听着音乐创作书法,跳动的音符赋予书法活的、运动的、一波三折、随性致变的笔法、章法、墨法,而无声的书法韵律通感音乐,生发有声的节奏、旋律之美。二者是多么相似并能产生有趣的互动。符合书法的韵律,和音乐的节奏、旋律而产生的艺术佳作,都给人以美的享受。钱钟书《通感》罗列数百个资料、示例中充分论述了这种通感的形成和增添的美感。朱自清《荷塘月色》,用通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之美。例如“微风吹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缥缈的歌声似的”。“荷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朱自清把嗅觉转换成了听觉,把视觉转化为听觉;形象丰富了荷塘月色的美境。

听一曲好的音乐,欣赏好的书法之作,虽是视觉和听觉的不同,但在韵律和节奏、旋律、音符和书法的点划共振跳动着。孙过庭《书谱》中说的“重若崩云,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运笔的快慢,节奏的不同,可以使笔画呈现迥然而异的形式之美。例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我认真欣赏了歌曲《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以黄河为背景,把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力量、信心体现得鲜明生动,其节奏、旋律深深感染了我,热血涌动即撰句挥毫完成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书作,笔画与歌曲的节奏旋律有机生动契合,激越必胜之情凝结在笔端,形成了音乐节奏、旋律与书法笔画同频共振的效果。再例如,我回山东老家探亲,看到家乡美丽乡村建设使农村面貌变化很大,欣喜之际,我与月庄村高名生书记共同撰写了村歌《月亮·月庄》的歌词,浙江省音协主席翁持更同志为之谱曲(歌词曲谱见12版),歌曲被以多种形式进行传唱,激发了村民更加热爱家乡的情怀。之后我又随着歌曲的节奏、旋律,把对天上月亮和地上月庄美丽交相辉映的遐想融汇到书法线条的律动中,创作了以《月亮·月庄》歌词为内容的大幅书法作品,受到人们称赞。村歌《月亮·月庄》、传承家训等成为月庄村文化建设的亮点,2017年7月份中央宣传部在我家乡淄博召开美丽乡村文明村镇建设会议,该村作为示范点观摩,被表彰为全国文明村。现实生活的感受触发对书法的滋养和启迪

任何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自然界、社会给人的感受和触发,这是一切艺术的源泉。书法是十分抽象的艺术,但同样离不开生活的滋养。

首先,中国汉字有着5000年以上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以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六种方法创造了文字。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源,传承着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世界上唯一仍然作为国家标准文字使用的文字,与国家、家庭、个人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每个汉字都积淀着人们的智慧,凝聚着民族的信仰和精神。我到宁夏贺兰山看到崖壁山刻画象形的“日”字,太美妙了,是文字也是图像,像一幅旭日东升的画,也像一首美妙的诗和音乐。中国的每个汉字都有讲头,汉字这种独有的特质,使每个字甚至每道笔划都是活的。汉字作为书法的母体,能形成为艺术,是汉字的本质决定的,它和西方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本身具有通感生成效应、接受和承载能力,一个汉字的点划在书法中的组合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创作人员的情感变化而千变万化。情感是书法的精髓。通晓了这一点,在以汉字为对象的书写过程中思路就可以大大的拓展。

其次,汉字是先人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脱离现实生活与自然界隔开,就感受不到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书法创作也是如此。从许多书法大家的躬身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和教益。例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从长袖曼舞上下翻动的舞姿,悟得笔法,书艺大进。黄庭坚从担夫争道、船夫荡浆中悟得其道,成就一代大家。卫夫人教习王羲之书法,把自然界中的现象与书法中的点划相联系,这种形象的比拟,揭示了书法线条美的属性。《书谱》中孙过庭曾用“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若若乎犹众星之列河汉”,来形容笔画形式的美。他又指出“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法与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美是相通的,教育引导人们善于观察,体悟自然的美,遵循自然规律,反映出自然本质之美。我们所看到的王羲之《十七帖》,杨凝式的《韭花帖》等等都是生活之事入书的。生活滋养了书法,书法也丰富了生活,一代伟人毛泽东1958年为《红旗》杂志题字,曾挥笔书写数幅,最终选定其中一幅并在字旁边批注道:“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把书法与绘画、音乐、舞蹈联系在一起。退休后,我生活在西湖附近,经常在“柳浪闻莺”、“三潭印月”等西湖名胜景点走走看看,仔细体味西湖名胜的韵味,最近写了西湖十景名称的书法作品,如《柳浪闻莺》、《三潭印月》(见12版),思接千载、神会当今,从历史隧道穿越到现实,把我心中领悟到的景点之美以及长期生活的感悟从心底流泄于笔下。

再者,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艺术通感之形成可汇聚到同一根源上。画家、文学家、音乐家等艺术家,有哪一个能脱离现实生活的滋养和大自然对其艺术的哺育?没有的!都是具有丰富的生活历练,丰厚的阅历积累达到了高的境界才成为一代大家。前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代表作《静静的顿河》中描述太阳有七种颜色,随着主人公戈里高利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当他挚爱的情人阿卡西尼亚死后,太阳变成了黑色。“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国内艺术家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等人,都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经验积累所开启的悟性,加上天赋的睿智,通过人生感悟捕捉自然、社会世界之变化,幻化成其心境的流露,创造了各类艺术。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促使生活在新时代的艺术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随时代而发展,既要有传统的学习和继承,又不能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落伍于时代。那种无病呻吟的“创作”,显然与时代的脉博不合拍。前两年我受书法与音乐艺术通感的启迪,创作了《书法之歌》的歌词,翁持更同志谱曲发表,公众演唱反映好,以歌词为内容,我用236×408cm的宣纸创作了大幅书法作品。为阐释歌曲创作过程,我又写了《书法之歌是怎样炼成的》一文,阐述了书法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及书法当随时代的发展理念,《美术报》等多家刊物、报纸予以刊发。这是从现实生活和研习实践中得来的启发。人脱离不开所处的时代环境,脱离不开自然世界的影响和哺育,只有处在这种环境中感触到万事万物,你的心灵才会产生许多奇思妙想,而这种奇思妙想可以引导你走向艺术的更高境界。

(下转12版)

新闻推荐

李勣:留得情义暖人间

读史札记□傅绍万唐朝初年,猛将很多,英国公李勣,是其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李勣本名徐世勣,归唐后赐姓李,高宗时避李世民的讳,改名李勣。他归唐之前,是瓦岗寨起义军中的灵魂人物...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