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融贯古今智慧做强做大现代中医——市人大代表、山东省中医院院长赵升田谈中医药助力健康

济南日报 2018-01-11 14:04 大字

□本报记者 杨晨 于丽娟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凭借强大的文化基础与智慧,运用古方与今药,辨证施治,依生命的需求而不断完善、创新、发展。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并提升到“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这意味着中医药进入了由扶持发展到传承发展的新时代。

“向古人要智慧、向民间要智慧、向科学要智慧!”在市人大代表、山东省中医院院长赵升田看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既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用起来,也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再创新,推进中医药实现现代化。“只有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才能全方位融入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

中医药事业的进步需要顶层设计,一所医院的发展更离不开掌舵人潜下心去设计发展路径和动力。作为省内中医事业龙头单位的掌舵人,赵升田对医院的未来勾勒出了蓝图——在“经典传承、创新发展”双核驱动发展战略和“四、五、六、七、N”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下,打造基于“两院三中心”的传承、创新平台,推动中医古今智慧的融合创新,全面提高中医药事业发展水平和全周期防病治病能力。

从《难经》的“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到孙思邈的“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无一不体现了中医推崇“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特色和优势,代表着中医对生命观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十九大报告强调“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使中医“治未病”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进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

实现健康中国战略

从治未病开始

在赵升田看来,“健康中国”战略强调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治未病”就是把医学从关于“疾病”的学问转变为关于“健康”的学问。

“在中医学中‘未病\’不是无病,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的不平衡状态。而人体阴阳平衡体现于‘和\’这一中医整体观念,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统一、协调稳定,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和自然一体的和谐。”赵升田表示,“和”不仅是身体的平衡,关键是心态的平衡,更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健康养生的观念。指导的不仅仅是医生和病人,也应该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除了个人自身的“和”,还应关注整合社会的“和”,与自然界的“和”,将这一哲学思想融入社会各行各业,融入到建设健康中国的方方面面。

2016年10月,山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应运而生,在成立之初就被寄予厚望。一年多来,始终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除建设“治未病中心”外,医院还设立了中医“治未病”技术研究室、中医“治未病”管理研究室、中医健康大数据研究室、技术转化推广应用平台,在提供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理念、公共服务产品和优质药品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多角度研究中医,努力搭建中医药“治未病”医学研究平台,并打造适宜于中医“治未病”的项目。

“治未病是一项关乎着人类健康的系统工程,不应局限于医院内,要让‘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健康理念深入民心,全面提高中医治未病能力。”赵升田表示,中医在养生、防病治病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现代医学中,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健康管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治未病并不只是医生的职责,应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此,山东省中医院专门挖掘治未病技术,组建医疗团队深入基层和社区进行宣教和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发病的防治知识一一讲解,让优质的中医资源下沉基层,把更好的中医服务前移基层,使更多的基层群众了解中医、掌握中医、享受中医。

“最终目标是建立中医的‘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升田说,如果能建立基于个人和群体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能通过大数据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医治疗方案。“比如有的地区喜欢吃咸,患高血压等疾病的几率较高。但多年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那就由中医提供调理心、肝、肾的方子来弥补这一问题。”

现在很多老百姓都懂得中医养生理念,有规律地安排生活起居饮食,调整心神情绪与身体相适应,以达到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那对重大疾病,中医就束手无策了吗?

以现代科学为抓手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

“一些古代诊断为死证的疾病,现在得益于强大的生命支持技术,中医也可

以开始干预,通过中西医学有机结合现代意义上的中医急诊重症学科已经建立,三态论治、两纲六要等辨治体系开始得到广泛认可。”在赵升田看来,提升中医药疗效水平和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贡献率,除了完善中医“治未病”技术与服务体系,还必须传承创新中医药理论,努力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与特色,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以肿瘤为例,中医认为肿瘤是正气不足,导致痰浊、瘀血、瘤毒等邪气胶结于体内形成的肿块。当毒聚痰瘀的能力超过正气的清除能力,肿瘤不断生长,就成为癌症。“人为什么会得肝癌?简单地说,是肝炎让肝脏功能受到了打击和损害,为了维持自身功能,肝脏细胞不断增生最终失去控制,这是肝脏功能受损失后的代偿。”赵升田以炎癌转变理论为例,表示肿瘤也是身体的一部分,是一种生命的抗争形式。因此在中医治疗肿瘤时,重在扶正固本,重视化痰散结、活血化瘀、解毒攻

毒方法的运用。

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三级中医医院要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山东省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选择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病毒性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精神心理与心身疾病等疾病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临床评价、疗效机制等研究,形成诊疗指南,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服务能力。

目前,医院建立了完备的重症医学中心,融院前急救120、院内急诊、急诊抢救室、急诊观察室、急诊病房、综合ICU、外科ICU为一体,成立了多学科联合的胸痛中心、脑病中心、创伤中心,配备了先进的生命支持设备和监测设备。通过使用这些先进的脏器支持设备,延长了急诊重症患者的生命,给中医药的救治提供了时间窗;得益于这些支持设备,中药的使用途径更多,禁忌更少,如神昏不能吞咽的患者,可以经胃管给中药鼻饲,或者经过灌肠、直肠点滴等方式给中药,胃腑和胰腺不能使用者可以经过空肠营养管给中药。

赵升田认为,除了防病、治病,中医还要关注患者的康复。“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增加中医药康复服务供给,使中医药成为疾病康复的首选和重要手段。”据介

绍,目前,山东省中医院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和老年、慢

性病证等的病理特点,在各个科室推行康复全程化,在术前、术中、术后实现中药口服、外敷、熏洗、药浴等多管齐下的特色疗法。

幸福与健康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在当前医改注重预防和分级诊疗的背景下,中医药的宝贵历史经验、治未病的深邃哲学、简便验廉的竞争优势、丰富多彩且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推动中医古今智慧融合创新

作为山东省中医事业的龙头单位,山东省中医院在“双核驱动”发展战略和“两院三中心”的设计框架下,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传承创新中医理论内涵、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提升医院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为着力点,以传承创新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医院各项工作。

如何实现“双核驱动”?赵升田将第一个“核”概括为“经典传承”。古有“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提出了著名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四诊合参”的诊断技术、“辨证论治”的治疗思想等,都是凝聚着古人哲学智慧的医学思想。“那能简单拿着两千年前的方子来治病吗?肯定不行!”赵升田说,经典传承不是简单地照搬古方,而是对中医经典知识再挖掘、再提炼、再凝聚,真正发挥经典的威力。“让《黄帝内经》‘活\’起来,掌握《黄帝内经》的人多起来,掌握《黄帝内经》的高度强起来。”他认为,只有把老祖宗留下的精髓理解透,转化为用于现代疾病治疗的智慧,这才有价值。

除了记载流传下来的古方,还有部分民间中医药验方和技术流传于基层,在人类防病治病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有些长期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有临床实践经验积累,但未形成系统的传统医药学理论,未被典籍所录载,因此要对其中蕴含的智慧进行挖掘和整理。

近年来,山东省中医院注重中医药理论的继承与挖掘,制订实施了传承经典著作、经典方剂和经验心得的“三经传承”工作,开展了中医经典研读强化工程,举办了医院“经方大赛”等竞赛活动,在全院形成学经方、用经方的良好氛围。秉承“学经典,做临床”的训导箴言,医院特设应用经方与传统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诊治疑难病集的“中医经典科”,于2017年12月1日正式开科。作为山东省首家中医经典专业学科,强调发挥传统中医优势,倡导应用经方与传统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诊治疑难病与难治病,以中医药辨证论治为主,集中医药内治、外治、药物、非药物、健康指导、健康管理为一体,根据不同的病种、疾病不同阶段,合理地开展多样化的中医治疗技术、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降低医疗费用,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赵升田将“双核驱动”的第二个“核”概括为“创新发展”,将现代科学文明成果用于中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打破旧机制,使中医与现代科学高度交叉、紧密接触。

为此,山东省中医院加快医学创新能力提升和平台建设,打造了山东省中医研究院、山东省治未病研究院和山东省中医药转换医学中心、山东省拾遗技术推广中心、山东省经典中医传承中心,并拓展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将其掌握的先进技术引入到中医上来,实现交叉融合。尤其注重拓展国际合作,通过推行对外交流项目工程,与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医学委员会(TEMC)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医院与国际顶级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开阔各层次人才的国际视野。院东区急症科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高地医院急症中心建立了中美协作科室关系,双方就急症病人的中医干预、手术前后的中医治疗及肿瘤患者的中医治疗等相关领域展开交流合作。

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平台,还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有较高的临床能力、科研水平及学术造诣的人才。为此,山东省中医院一切从事业需要出发,引进人才、用活人才、培养人才。牢牢把握中医药事业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机遇,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素质全面的人才队伍。

薪火相传人才集聚效应凸显

通过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院校教育,培养了大批医疗人才,同时以“引才”与“引智”相结合为方式,下大力气、加大投入,广泛汇聚海内外英才,通过实施“优秀人才引进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青年医师英才工程”“对外交流项目工程”凝聚起一大批中高级人才,为医院提供了长远的发展空间。通过打造“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平台”“泰山学者岗位建设平台”“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平台”“名医传承创新平台”等聚集各类优秀人才,发现和解决了中医学术发展中某些关键性难题,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中青年学术骨干。通过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经费管理机制,推进了现代化医院的人才评价标准建设。

中医药事业的传承离不开临床经验的传承。为更好传承老中医药专家的技术专长,山东省中医药启动了“薪火计划——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传承项目”,依托“国医大师”尚德俊工作室、张鸣鹤、丁书文“全国名中医”工作室,2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名医工作室项目,重点打造“名医”传承创新平台,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中医药理论基础扎实、坚持中医原创思维的中医药骨干人才。

目前该院共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人,国家卫计委及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1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名老中医药专家6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3人,山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37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43人,山东省五级师承指导教师88人,博士生导师46人,硕士生导师169人。

人才集聚实现了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新突破。目前,医院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规划重点专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规划重点专科5个,“十二五”规划重点专科6个。同时,还新建了产科、胸外科、新生儿科等科室,填补了医院长期以来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空白,实现了新建科室的高水平起步、高起点建设、高速度发展。

中国医药事业发展正在走进“春天里”,山东省中医院必将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服务人民,将齐鲁大地岐黄之术发扬光大,为实现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全麦粉非国标就是“掺假”?绿社会:企业标准同样受法律保护

本报1月10日讯(记者曹雅欣)1月9日,本报刊发了题为《全麦粉真的都是“全麦”吗?”》的报道。在三款全麦粉中,除两种执行的是小麦粉国家质量强制性标准GB1355,营养成分中未见膳食纤维外,洪楼银座所销售的...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