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什么工作“一个人需要五百年才能干完”?

山大新媒体中心 2018-01-03 11:53 大字

从2012年开始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开展了一项《十三经注疏》校勘工作

至今已历时整整五年

如此浩大的工程背后

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过程呢

下面就让我们从了解《十三经注疏》开始

了解这项工程背后的故事

四重构成,版本完善

《十三经注疏》是十三部儒家经典的集合,其内容可分解作四层:第一层内容是十三本国学经典,包括《易》《诗》《书》《周礼》等,因为历代将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第二层内容是注,这个注并不是我们今天文言课文后面的注释,而是古人添加上去的“古注”;第三层内容是疏,疏是古对“经”和“注”的解释;第四层就是“释文”,它们来源于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一书,这本书在经书的注解方面是一本经典,包含注音、注义、文本之间差异等部分。这样,经书在前,后面跟着古注,然后是陆德明的“释文”,最后是“疏”,才构成了《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流传于世的版本很多,唐、宋、元、明等朝代均有不同版本。而这些版本中间的经、注、释文、疏,在文字上多有不同。清代嘉庆年间的阮元曾做过一次大的校正工作,“阮元本”也是两百年间比较受欢迎的版本,可是阮元的校勘记受到当时社会、科技等多方面的局限,所以,《十三经注疏》的校刊工作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急需要升级。因此,这项校勘工作,是对阮元本进行升级,对比出更多的不同之处,同时,把前代学者发表过的一些意见也添加进去,形成一个完善的校勘版本。

严谨性与系统性并举

如此重要的工程,是如何开展的呢?

负责此项目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杜泽逊向我们介绍说,他们是以明万历年间的北京国子监刻本为底本,同时寻找不同的版本,底本和其他任一版本的不同,就会形成一个信息点,把这些版本按照时间汇集起来就会形成信息链。信息链形成之后哪个环节发生了变化,前人是否发现,有无记载和判断,就能够一目了然。

在梳理了各个版本的异文以后,他们还要把前人发现的问题、发表的意见也集合起来。“当遇到文本不同时,我们不表态,但是我们会告诉读者,早期的文本是怎么样的,这样才能全面认识经典。相比前人的工作,我们的版本收集的相对全,同时对于版本的先后、亲缘关系的考察也比较好,这样就体现了我们校勘的系统性,超越前人。我们现在严格遵守“三校”,也就是每句话都有三个同学校三遍,以减少错误的发生。”

有序推进,成果丰富

阮元的版本有一万多块刻本,假定我们有18个版本,那是十八万个版面,十八万校三遍就是五十多万版,那么一个人一个小时能校大概四面,照这么算的话,什么时候能校完呢?杜教授给了我们一个概念,《尚书注疏》,在《十三经注疏》中的版数占6%,十五个人校了两年,完成了初稿,那一个人呢?需要三十年,才能校完6%。那么约略地算,一个人,需要五百年无休,每天工作四个小时,才能完成基本任务。

五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校勘组已经完成了《尚书注疏》《周易注疏》和 一半的《毛氏注疏》。杜泽逊教授说:“《尚书注疏》是第一个完成的 ,在这期间我和同学们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不少都是创新性的成果,比如我在2017年12月21日北京大学“经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周易注疏汇校>札记》、刘晓丽于2015年发表的《关于<尚书>南宋王朋甫刻本的几个问题》、邵妍的《试论张均衡<尚书注疏校勘记>的价值及存在问题》、王晓静在2017年发表的《闽刻<十三经注疏>山井鼎手校本价值考论》等等。这就像农民看到自己即将收获的作物一样,很开心。在此过程中,我们山东大学的学科能力在不断提升,人才的能力也在提升。”除了这件“喜事”,杜泽逊教授告诉我们,校对的过程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对问题的不断解决也提升了同学们的能力,这样一个共同努力的经历也成为每一个人的财富。

文化传承,民族根脉

《十三经注疏》对于儒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儒家文化产生在齐鲁大地,儒家经典是齐鲁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杜教授说:“山东文化的第一面旗帜,就是儒家文化。而我们的《十三经注疏》汇校,正是儒家文化核心经典的整理。这也是对山东的巨大贡献。”

《十三经注疏》工程十分浩大,杜泽逊教授笑称自己退休前应该无法完成,但他不会停止努力,希望能利用自己有限的在职时间抓紧进行校对工作,能做多少便是多少。同时他也期盼有了经验的“老”学生们能尽快成长起来,接手这项工作。

尽管是初次见面,但杜泽逊教授博大的胸襟与丰厚的学养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低调谦逊的儒学研究者,还有他所代表的所有默默努力、全年无休的《十三经注疏》工程参与者。

板凳要坐十年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严谨治学者的付出,儒家文化才得以完整流传,才能理清源流、不断向前发展。

来源:山大新媒体中心

图片来自受访者

编辑:鲍皓楠 张月

(原题为《什么工作“一个人需要五百年才能干完”?《十三经注疏》背后的故事,竟令人如此动容!》)

新闻推荐

“煤黑子”用上了机器人

□本报通讯员崔鑫郭良金本报记者张思凯前不久,在山东能源临矿集团新旧动能转换成果奖励、工作推进会上,王楼煤矿首次将工业机器人由理念变成了现实的《煤矿自动化高...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