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永远的夜宴 王 媛

安庆晚报 2017-10-10 11:51 大字

九百多年前的古中国,山东密州,一个注定会被后世反反复复咏叹的中秋之夜。一位刚过不惑之年的男子,在一场通宵达旦的夜宴之后,面对清朗的秋月,沐浴如水的月光,借着酩酊的醉意,挥笔作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从此,那轮被不断追问的月亮就永远地定格在中秋的夜空里,在每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被一再地想起并世代吟诵下去。所以,“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绝非虚言。

只是,我更感兴趣的是:究竟是怎样的一场夜宴,才可以让诗人欢饮达旦而至大醉呢?又究竟是如何的一场月色,才可以让素以“豪放”著称的词人写下如此婉约的篇章呢?那晚的夜宴,何人抚琴,谁人起舞?是“初为霓裳后六幺”,还是“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为谁,宾几位?是主客尽欢到天明,还是添酒回灯重开的宴?月无语,夜亦无声,且就让我亦如九百年前的那位青衫男子,在这个中秋的月夜,也遥问一下年年轮回的月吧。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月亮仿佛是从天上到人间,再由人间至仙境的唯一渡口。嫦娥和玉兔、吴刚与桂树,还有那琼楼玉宇的广寒宫,无一不寄托着古人对于月亮的浪漫遐想。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千古绵延不绝的中秋,这一年一场的盛大夜宴,只是为了拜祭给我们丝与帛,给我们稻和谷的广袤土地。古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之说,据传,每年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之日,于是人们在这一天设宴报告土地神,也就有了秋报的遗俗,也就是今天“中秋”的由来。

八月半的中秋,正是天地圆熟之时。所谓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时序到了此时,也正是瓜果成熟,谷物收仓之际,天与地都孕育着一场大成熟。于是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拜天拜地拜月亮,感谢苍天一年的风调雨顺,可以让万物生长有序;感谢大地一年的兼收并蓄,可以使谷物成熟,仓廪充实;更感谢天与地的圆融,可以让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与万物都安宁平和。于是,在这成熟收获的仲秋,选一个月圆之夜,置一场豪华的筵席,宴请天与地,款待日与月。秋虫奏乐,清风作伴,树和花共舞,霜与露齐至。天和地,人与物,就这样把盏言欢,同饮共醉。同求月常圆,共愿人长久。

我想,九百多年前的那个男子,面对的也一定是这样的一场夜宴吧,一场天地间不朽的夜宴,一场一期一会的夜宴。所以,当那满月的清辉再次轮回大地,当那千年的月亮再一次圆润之时,就让我们亦如古人一样,存一份对天与地的敬畏之心,怀一腔对天地万物的感激之情,在这场生生不息,永世流传的夜宴中举杯共醉吧。醉在澄明的月色里,醉在共同的祝愿里。

新闻推荐

做好人民和政府间的桥梁纽带 ———区人大代表山东金律通律师事务所主任邹钧

本报讯(YMG记者云全通讯员明霞)当选区十八届人大代表以来,邹钧感到: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既是动力,更是压力。荣誉是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压力是他肩上的担子重了,责任大了。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他作出...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