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金不如积德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总认为给子女积累足够的财富,就是对子女最大的爱。然而,此举真的能保障子女一辈子富足吗?司马光有段著名的家训,是这样说的:“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段话的意思是,别墅财产留给子孙,他们未必能守住;把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读;其实留给子孙最好的财产是德,积功累德,你的后代一定有好的果报。
明朝有位王中丞,总制两广,有一天清查官库所藏的财物时,发现有盈余金三十四万两。当时,国家久无战争,军数少而饷多,日积月累,遂有大盈余。面对这笔无主可归的公帑,如果他不说,谁也不能查究,朝廷亦不知。他查到后,准备具疏奏知朝廷。他的一位老友劝道:“公一尘不染,朝野共知,但此次查到之银既非下取民膏,亦非侵占国库,公有四子,可稍为之计划,报以三十万两,留四万两分授四子。于公之忠介无损也。”王中丞听了笑着说:如此有如孀居之妇,守三十年节,一旦为儿孙计而改节,不可惜吗?乃尽数奏报,不留锱铢,人们称赞王中丞是位难得的真君子。后来他历任郡守,诸孙连中数元或魁,接续相位,家道久兴不衰。
还有宋代的王祐。在做权开封府(相当于京都行政长官)、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时,奉命侦办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要造反一案,他花费数月,明察暗访,最终也没有查获符彦卿谋叛的任何证据。由于没有按照上级意图办,这让领导非常不高兴,结果被贬“徙知襄州”。面对失意,王祐淡定从容,在赴襄州就任前,在自己的宅院内手植槐树三棵,并颇为自信地说:“吾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语后来果然应验。王佑本人虽然没有权高位重,但其子孙却颇受庇护。儿子后来登上宰相宝座长达数十年之久。他在自己的宅院内手植槐树三棵,承袭达千年,以三棵槐树命名的“三槐堂”,成了山东王家响当当的堂号。
与王祐和王中丞秉公、坦荡、正直的品格相比,浙江绍兴府有位布政官,善于搜刮民脂民膏,贪污积财数十万,被免官后回乡,买了十万亩良田,在郡中算得上是首富了。他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整天吃喝嫖赌,挥霍钱财,结果都是短命而死。儿孙死后不久,布政就中风瘫痪,此时家中的财产已经全部败光了。他临终时说:我官做到了布政不能算小,田买了十万亩也不能算少,都是在我手中置的,如今双手空空,家道衰落。这到底是怎么啦!
历史上,许多贤臣、名相、清官廉吏在“积德与积金”的处理上,都很注重以身示诫,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东汉名臣杨震官至太守,为官不徇私情,教导子孙粗食步行。有亲朋好友劝他,趁大权在握,为子孙多置些产业,杨震笑道,让子孙具备清廉之德,这就是重要的“家财”了。明代嘉靖时期的都御史戚景通,清正廉洁,病重期间,把时年17岁的儿子戚继光叫到病榻前说:“为父没有给你留下什么财产,只留给你忠贞爱国之心”,后来的历史证明,戚继光继承父志,成为一代抗倭名将,名垂青史,万古流芳。清代的郑板桥,身为知县却为政清廉,他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他对儿子说:“我不愿子孙将来能势位富厚,不能积造孽钱以害子孙”。他的女儿出嫁时连嫁妆也没有。他在弥留之际,叫儿子亲自做几个馒头给他吃,当儿子做好馒头端来时,他却已咽气。儿子悲痛欲绝,忽见茶几上有一遗言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儿子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要他做馒头的良苦用心。
在我们共产党人的干部队伍中,有不少胜似杨震、戚景通、郑板桥的人民公仆,他们懂得“留财不如留德”的重要性,给子女遗德,堪称楷模。朱德总司令临终前,把儿孙们叫在一起,极为慎重地说:“坦白地告诉你们,我有两万元的存款,这笔钱你们不能分,要上缴组织,作为我的党费!”。张闻天病危时,再三嘱咐夫人:“千万不要留钱给孩子,把组织归还的冻结存款和补发工资4万元,一定要代我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我的最后一次党费。”
给子孙积财,不如给子孙留德。留给子孙财富,不如培养财富子孙。让子孙成为国家栋梁和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留给后人最好的财富。
□程学武
新闻推荐
两周前,“中国首例人体全身冷冻手术在山东完成”的消息一经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49岁的癌症患者展文莲成为首个在中国本土冷冻并等待复活的“病人”。“病人”,美国最大的人体冷冻...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