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尉迟恭何曾来过阿掖山

日照日报 2016-11-12 00:00 大字

□ 张所昆

尉迟恭(585-658),字敬德,唐朝名将,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过年有贴门神的风俗,借以驱鬼避邪,祈福求安,尉迟恭与唐朝另一位名将秦琼(字叔宝),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一对门神。

尉迟恭,这位千古留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传说他与日照还曾有一段缘分呢。

日照市岚山区有座名山叫阿掖山,主峰海拔高度314米。这里濒临大海,风光幽奇,并蕴涵不少人文气息。阿掖山东北麓曾有一座古刹,名曰卧佛寺,古称卧佛院,民间俗称下寺(山顶还有一座上寺)。光绪《日照县志》载,“(卧佛寺)有唐碑,火毁;元大德碑,尚存。寺前银杏二株……”在古卧佛寺遗址处,两株历经劫难的古老银杏树,现今仍然存活,挺拔直立,超然物外。据古卧佛寺遗址处存放的碑文记载:“(卧佛寺)自前唐时建于尉迟公(敬德)实平辽屯兵报捷处也”。现今在两株古银杏树前,景区管理部门立起一块宣传牌子(见照片),辑录了碑记文字,以此告诉游人:这里遗存历史典故。

对于上述碑记,笔者一直不敢相信,心存诸多疑问:尉迟恭平辽怎么会取道于此?屯兵报捷又是向谁?除了上述碑文片言只语之记载,缘何再难寻旁证?数百年来,为什么不见有人论究此事真伪?……可是,碑文言之凿凿,又不由人不信。

最近,笔者浏览国学达人高文秀老先生的博客,其中《尉迟敬德成为门神及尉迟恭敕造寺庙的来由》一文,读后让人茅塞顿开。文中说:“明太祖朱元璋整饬佛道,规定天下寺观,凡不是名胜来历久远的寺庙一律取消,且不得新建。在这种情势下,许多寺院都冒充古寺,选唐朝是比较合适的,谁建的呢?尉迟。尉迟在这里不单单是用来冒充,其实更有作为护法神的意思。因为许多城池也号称尉迟敬德敕造,城池没有必要冒充古老,唯一的解释是把名将尉迟作为城池的建造和保护神,祈冀城池永固,‘尉迟恭敕造\’砖不过相当于尉迟的法印、符箓而已。出家人不打诳语,‘尉迟恭敕造\’是将尉迟作为寺庙保护神,以至于让人误解,阿弥佗佛,施主自误。尉迟与佛教也是大有因缘,尉迟的侄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窥基法师,玄奘得意弟子。还有,唐代一位著名的佛教壁画画家叫做尉迟乙僧。这些都可以增加尉迟恭入选的砝码。”

熟悉朱元璋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出身贫贱,曾出家为僧,游方乞讨,因此对寺院经济比较了解。再说,朱元璋一生崇尚节俭,深知一座寺庙从建立到运营,消耗巨大,他惯以重典治国,确实曾下令限制僧道数量。如洪武六年,朱元璋诏令:“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以防“徒众日盛,安坐而食,蠹财耗民”。不可否认,朱元璋时代,催生了若干尉迟恭与寺庙结缘的传说,以至于后世以讹传讹。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国内不少地方的寺观塔庙都与尉迟恭存有渊源———不是说这些建筑是由尉迟恭敕造、监修,就是说尉迟恭曾在这里住过宿、洗过马,说法五花八门。当然,也有选择其他历史名人做幌子的,譬如,唐朝的李世民、秦琼和薛礼(字仁贵)等。显而易见,大凡寺观与尉迟恭攀缘,如果是到了明朝才诞生故事传说,概难逃有冒充和附会之嫌。故此,绝不可因阿掖山存在碑文记载,就认为尉迟恭必定曾经来过阿掖山,不出意料的话,这只是上述国内普遍现象之一例,除非有新的重大发现。

顺便提一下,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记载:“驻兵岭庙,在县城东北四十里,唐太宗东征驻兵于此,尉迟恭监修”。光绪《日照县志》也记作“驻兵岭”,后来不知为甚,“驻兵岭”演变成了“驻跸岭”。现今的驻跸岭,古迹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地名和传说。窃以为,“驻兵(跸)岭庙”来由与“尉迟恭屯兵报捷阿掖山”可能类同,其真实性也需打一个问号,有待进一步考证。 

新闻推荐

全市畜牧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现场观摩培训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陈蕾通讯员王春平)11月8日至9日,全市畜牧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现场观摩培训会议召开。8日,与会人员观摩了日照德泰畜牧养殖有限公司、日照范氏畜牧养殖有限公司、日照市东港区宜旺养猪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