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波:当好群众的代言人
加班加点,不能及时回家吃饭是“正常情况”。尽管每天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难题,他还是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工作在信访第一线———本报记者 刘玮玮
“一个孩子上不了学,牵涉到至少三个家庭的喜怒哀乐!”话语里这真挚的同情,令人动容。
自2001年徐彦波调到市教育局从事信访工作,这一干就是15年。多年的教育系统信访工作,让徐彦波成为最理解、同情群众对教育公平各种期待的人。
独生子女时代,孩子的事往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教育焦虑,这使得教育信访工作繁杂琐碎,敏感尖锐。
多少次,徐彦波被激动的来访者拽住衣领、抓破皮肤,甚至被堵在办公室整整一夜,而加班加点,不能及时回家吃饭更是“正常情况”。
尽管每天面对这种种难题,徐彦波还是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工作在信访第一线。多年来,接访群众4000余人次,办理群众来信2000余封。
经常有同事诧异地问他,究竟是使了什么方法,说了什么话?怎么刚才还气势汹汹的来访者,被他三言两语一说,很快就和颜悦色地走了。
对此,徐彦波坦言,就是多站在来访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用耐心、热心和诚心这“三心”,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将心比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对上访群众徐彦波始终做到笑脸相迎,百问不烦,耐心答疑解惑,想方设法协调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认真分析每一个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症结,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徐彦波先后协调解决了200余户家庭因开发商土地证办理不及时,导致无法按时入学等矛盾问题。
真正把信访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徐彦波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对反映问题没有政策依据的,他积极做好耐心细致地思想疏导和解释工作;对家庭生活困难的,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困难。
对于生活困难的上访群众,积极争取残联、民政等部门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
徐彦波先后为近百名残疾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解决了上学问题,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心。有时他还自掏腰包资助家庭困难的来访群众。“一般一次给100元到200元,看他们确实很困难。”
除了日常接待群众来访外,在新形势下,徐彦波注重超前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当地,处理在基层。
实行每月排查制度,重大节日、敏感时期进行集中排查,形成反应迅速、处置及时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近年来,共排查出重要信访隐患10余起,及时化解了不稳定因素;注重抓办理时效、抓办理质量、抓处理落实,严格把好调查关、材料报告关和回访关,群众来访受理告知率达到100%,到期结案率达到100%,回访率达到100%;建立了信访情况通报制度,按月对全市教育系统信访上访情况进行分析通报,有力地促进了信访问题的处理。
在他的努力下,市教育局被山东省教育系统评为信访维稳先进集体,连续十几年被评为全市信访“三无”单位。徐彦波也被评为山东省信访先进个人,日照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群众信访是因为有困难需要帮助解决,是相信党和政府的表现。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信访干部,要心里装着群众,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是徐彦波常讲的一句话,也是他从事信访工作以来的真实写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市网信部门了解到,“大莒国”微信公众号因违法违规从事互联网公众信息服务,被山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关停。经省、市网信部门核实,微信公众号“大莒国”多次违规发布、转载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