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赏生态湿地 游黄河故道 观滨州大港 品海盐文化北海经济开发区依托海洋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旅游项目

滨州日报 2016-09-26 00:00 大字

孙中山实业救国梦想的起航地——滨州港七百年渤海古渔村——岔尖村千年海盐文化的历史积淀——万亩盐田母亲河留下的生态遗产——黄河故道老渤海精神的现实例证——渤海第一哨龙王庙祭海盛典渤海湾畔的原生态湿地——北海湿地公园本报记者  李诚  本报通讯员 王树成 杨洋

广袤的盐田,波光粼粼;丰润的湿地,色彩缤粉;橘红色的塔吊,在蓝蓝的大海边忙碌着装卸进出海的货物。沐浴着渤海湾的海风,游走在北海经济开发区独特的沿海风景中会让你流连忘返。

北海经济开发区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北靠京津,与胶东半岛、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是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的“四点四区”之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最便捷出海通道,黄三角地区对接京津冀地区的最近沿海区域。该区旅游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是重要的渔业、盐业生产区。其中的渤海渔村岔尖村拥有百年历史,依托“乘船出海、赶海垂钓、渔家美味”特色,已发展成为滨州屈指可数的“省级特色旅游村”。

近年,北海经济开发区依托海洋、黄河文化资源优势,以及疏港路交通功能及未来旅游线路组织功能,立足原生态、惟一性、独特性,实施商居游整体化战略,结合未来产业、产品业态为类型,构建“一心(旅游服务中心)、一带(通港旅游景观带)、四板块(港口观光、盐田度假、乡村休闲、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自北向南串联港口、盐田、新城、工业、湿地、农业等景观。

七百年渤海古渔村——岔尖村

岔尖村濒临渤海湾,因位于新河、潮河汇合的河岔处而得名,为以前渔民临时落脚居住的岔尖海堡演变而来,具有7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后,渔业政策实行包产责任到人,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帆船全部改用了机船,岔尖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渔业生产专业村,有了“京津冀海鲜供应基地”的美称。

渔村周围滩涂资源丰富,现多开发为虾、蟹养殖场,为垂钓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乘船出海,海上观光,赶海垂钓,吃在渔家”等旅游项目迅速兴起。2008年,该村被山东省旅游局命名为“省级特色旅游村”。

渤海湾畔的原生态湿地——北海湿地公园

北海湿地公园位于北海新城南部,是北海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的集生态保护、湿地体验、科普教育、黄河文化展示、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城郊湿地公园。公园总占地面积1300亩,2014年12月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景区。公园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全面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增加湿地物种的多样性,为渤海湾滨海湿地的全面保护和恢复提供示范。公园内打造了荷香岛、眺远亭、云岩圣地、芦雪湖等十八景观,并且有全亚洲最大的木制风车。

母亲河留下的生态遗产——黄河故道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1048年黄河在北海经济开发区夺河入海,一直到1494年。经过400多年的淤积,黄河留下了大量泥沙。黄河故道分为城市新貌区、城市湿地过渡区、湿地公园区、天然湿地景观区四大片区,并设计了北海新晖、故道烟波、坡垄戏沙、浦口红云、平滩座钓、彩虹桥等人文景观。同时,为体现黄河文化特色,在河岸东侧规划了黄河风情街,可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内容,形成独具北海特色的“黄河文化”品牌。

孙中山实业救国梦想的起航地——滨州港

20世纪初,“现代中国之父”孙中山为贫穷落后的中国构建了一个通过实业救国的东方大国之梦,为国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建国方略》。在实业计划中,四通八达的港口、铁路等方面的建设,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孙中山规划建设31个港口,其中黄河港即为现在的滨州港。

滨州港已被山东省政府由一般性港口提升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并纳入交通运输部全国沿海港口建设布局规划。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新批复的《滨州港总体规划》(2011-2030年),滨州港将形成以海港港区为核心,套尔河港区、大口河港区为补充的“一体两翼”港口总体发展格局。目前,海港港区2个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已实现通航。

千年海盐文化的历史积淀——万亩盐田

自西周初年,当地已有“兴渔盐之利”,并有“课渔盐利中国,富厚甲天下”之说。在长达2000年的产盐岁月中,北海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积淀了深厚的海盐文化。境内有埕口盐化、丰源盐化、永利、永丰盐业、正海等几大盐场,年产海盐220万吨左右。每到原盐丰收时节,万亩盐田波光闪闪,排水渠道纵横交错,仿佛冬天结了冰的湖面。万亩盐田成了现代人感受海盐文化、亲近海洋的文化平台,具有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科学用海,善待海洋,感恩大海,回报大海”的传统演绎——龙王庙祭海盛典

北海经济开发区自古就有耕海牧渔和祭海文化传统,来往的商船、出海的渔船也会在农历二月二拜祭龙王,祈求出海平安。龙王庙位于该区的脊岭岛,在岔尖村东南约五公里处,此处海拔相对较高,历次海潮从未淹没此处。据当地老人讲,以前发大潮时,渔民往往到此避难,很多渔船也来此避风。

2007年,汇泰投资集团投资百余万元在此兴建了龙王庙。自此,人们重拾祭海习俗,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附近各村居民就齐聚脊岭岛感恩赐予他们财富的蔚蓝海洋,开展祭海活动。近年来,在继承传统祭海仪式的基础上,该区丰富了“科学用海,善待海洋,感恩大海,回报大海”的现代海洋文化主题,逐渐成为了诠释海洋文化的一张蔚蓝名片。

老渤海精神的现实例证——渤海第一哨

山东滨州边防支队岔尖边防派出所始建于1968年,位于北海经济开发区境内,管辖3个渔业行政村。多年来,岔尖边防派出所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大力实施爱民固边战略,全力化解社会矛盾,屡次受到了驻地党委政府和辖区人民群众的好评。

2011年6月,为进一步彰显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岔尖边防精神”,滨州边防支队在岔尖边防派出所旧址基础上兴建了党员教育基地,并先后被命名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滨州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好客山东”红色旅游景区和省公安厅首届警营文化建设十大品牌。2013年6月,支队对教育基地提档升级,建成了现在的“渤海第一哨”。

新闻推荐

“乡村之星”评选助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魏岩松趟出了一条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新路子。魏岩松和专家探讨葡萄种植。魏岩松的养猪业已持续10余年。禾家风尚生态园中的葡萄园。本报讯(记者田军通讯员马耀辉报道)近日,在位于滨城区梁才街道韩墩村...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