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小”体量何以聚起 市南区为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打造创业空间,为企业搭建

半岛都市报 2016-09-12 00:00 大字

市南区:一片创新创业高地。(资料图片)半岛记者景毅

全国首家线上众创空间、全国首个物联网产业基地和创客社区、全国首家海洋特色专业众创空间……作为青岛市发展最成熟也是面积最小的城区,寸土寸金的市南区为何能聚集创新激情,涌现出如此多的创业生力军?除了历史积淀深厚、地理条件优越、商务配套齐全因素之外,市南区在创业政策、平台、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以体系化的模式全面推进创业创新工作,是促成这股潮流的最大推动力。

“用最小的物理空间,孵化出最多的创业成功者”。市南区为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打造创业空间,为企业搭建腾飞平台,这些创业者把新奇独特的想法转化在这片热土上,成就着自己也成就着这座城市。

■活下来

一片创业的沃土

如同一粒埋入土里的种子,一个创业者想要长成参天大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活下来。

出生于1975年的冯希祥,人称老冯,是创联工场创始人兼CEO。1997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食品系。毕业后就职于家乡商务局,成为众人羡慕的国家公务员。但如今他的身份却是国内知名联合办公企业的总裁。他开创了中国联合办公的多项之“最”,纵横这个行业近十年,如今,受惠于他的中国创业者超过三万人。

回忆起当初扔掉“铁饭碗”吃起创业饭的决定,冯希祥笑言只是“不希望在三十岁就看到五十岁的自己”。

2007年,冯希祥在济南成立了国内首家创业孵化器公司——创联工场,一年后,他在青岛的公司成立了。之所以选在青岛选在市南,冯希祥说这里是一座现代化的都市,有着良好的创业环境。

创业初期的几年时间里,冯希祥的公司一直处于赔钱状态。他和公司小伙伴谈下的第一笔业务仅仅进账198元。这个时候的他开始思考,从自身寻找问题。从公司的硬件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冯希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2010年底时,公司的经营情况开始有所好转,并慢慢进入发展快车道。

作为国内起步最早的联合办公企业,创联工场现已走在了国内行业的前列。截至目前,公司已在青岛、济南、南京、杭州、宁波、无锡、武汉等十个城市设立了分公司,累计服务创业人数三万多。在青岛市政府、市南区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帮助下,公司于去年完成了A、B两轮的融资。目前,C轮融资工作正在进行,并在筹划新三板上市。

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着他一直走下去,冯希祥说,因为在创业过程中吃了很多苦,所以想要为创业者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平台。他有一个目标,就是为全国百余万创业者在创业路上提供优质服务和良性引导,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冯希祥是市南众多成功创业者的一个代表。近年来,市南区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新模式,已集聚和服务创客6000多人。

一个创业者或初创公司想要存活下来,除了自身努力,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撑。

场地是创业者遇到的首道难题。记者从市南区人社局了解到,为更好地解决创业初期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市南区在落实青岛市补贴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区域的政策扶持力度,2015年,市南区率先在全省推出了普惠性的创业人员房租补贴,房租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每天1元。今年,市南区将补贴标准提升至每平方米每天1.5元,提高了50%,进一步降低了创业人员在市南区创业的房租成本。

市南区科技局局长刘静介绍,市南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着多年发展沉淀下来的优越生活环境,有着和谐高效的政务环境和法务环境,这些都是市南的资本,也是吸引创业者扎根市南的重要因素。除了这些,市南区近年来打造的良好政策环境则是激励创业创新激情的最大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要求政府转变服务意识,完成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充分考虑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利益诉求,让行政审批变为保护而不是障碍。基于此理念,市南区政府全力改变政府职能,以简化审批和政策激励为突破,引领政府服务创业创新。

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政务环境、法务环境以及政策环境让市南区真正成为创业的沃土,在这里,只要是粒“良种”,都能扎根活下来。记者从市南区科技局了解到,市南区近年搭建的26个创新创业载体至今全都活着,而且越活越好。

正如市南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描述的那样,“在市南区,创业者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跟政府打交道不麻烦,因为我们只有为企业服务的想法。”

■扶上马

让企业成为创新主角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想要发展壮大,不断创新可谓唯一途径。

一些细心的市民可能注意到,今年夏天第二海水浴场及奥帆中心部分海域曾出现一道“奇观”:浴场外延是茫茫浒苔,浴场内却是洁净海面。创造这一奇观的“功臣”是青岛厚科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发明的新型浒苔拦截装置。

远远看上去,这道海上防线跟普通防鲨网似乎没什么两样,但厚科公司技术总监解初熠告诉记者,为了这套装置,公司研发团队经过了三年有针对性的研发,对浒苔的生长环境、生长机理、漂浮特点,以及海流的涨跌、流向、流速、潮涌、浪高等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研制而成的,产品蕴藏着12项专利。

实际检验的效果也证实了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青岛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和市南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今年7月份,厚科分别在奥帆中心、二浴外海、二浴内海分别铺设了1000米、1500米和575米新型浒苔拦截装置。经过多日连续观察发现,该装置拦截效果极佳,除了装置与岸边连接处漂过少量浒苔外,所有拦截区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浒苔及其他漂浮物侵扰。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套浒苔拦截装置只是厚科创新工作的一个小小作品,该公司在地下埋设物信息化、可视化管理上的突破更是傲视全球。

城市地下管线就像人体中的血管,担负着供水、电力、通讯等各种资源和信息的传输任务,被视为城市的“生命线”。但国内的管线系统在铺设之初便处于无标识、没有统一规划的状态,再加上行政的分割,使得各单位信息不共享,造成施工过程中管线时常被挖破、挖断。“城市的正常运转需要周身的血管合理布局,我们根据掌握的编织品新型材料技术,聚焦保护地下埋设物,自主研发地下埋设物标识装置及标识系统,有效解决了国内城市管理中地下管线存在的顽疾。”一直担任公司创新带头人的解初熠介绍。

说起创新,解初熠坦言,他们从事的这个领域仿佛是个无人区,每往前走一步都是创新,都是一场创业。

“创新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拍脑袋瓜,而是根据自身优势和行业发展而做出前瞻性、科学性、有可行性的创造性工作。”解初熠说。公司科研团队从创新地下管线标示带材料,到创造地下管线追踪系统,一直到开创性的卫星导航定位的“地下埋设物标识装置”大数据管理系统,一步步实现了地下埋设物的信息化、可视化管理。该系统在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从1000余件专利中脱颖而出,夺得金奖。

国家和青岛市十三五规划中都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解初熠说,企业对市场发展变化最为敏感,对创新的需求也最为迫切,但独木难成林,创新发展,同样非常需要政府保驾护航。

市南区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让企业“先出场”“当主角”。鼓励并扶持搞创新,市南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创新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市南区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1个,高居全省各区市首位;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企业研发中心28个、高新技术企业42家,技术交易额突破9亿元,各项总量均居于全市前列。

记者从市南区科技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市南区推荐申报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中,有28项市级以上项目,推荐智慧园区建设试点1家,省电子商务服务机构1家,领军软件企业、高成长性软件企业4家,大数据优秀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9家。

结合全市建设十大科技创新中心的部署,市南区对辖区内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的创新要素进行了摸底,确定了省科院黄海研究所、市水务集团技术中心、金东数字科技等一批重点培育对象并在申报要素流程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宣传动员各级科技创新平台申报,鼓励已有创新平台层次升级,上半年推荐了鼎信通讯、特利尔等3家企业申报山东省提质升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新闻推荐

全省4A及以上景区2020年无线网全覆盖

半岛记者郝园园报道本报9月12日讯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旅发委关于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到2020年,在全省打造40处低空旅游项目。此外,在推进“旅游+互联网”方面,...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