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籍中探寻“错埠岭”的由来
佳木斯路社区陈连民
现在的辽源路街道大多是由以前错埠岭的区域演变而来,那历史上“错埠岭”又是怎样演化而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从史籍中一窥它的变迁吧。
从可考的史籍中寻找错埠岭,最早出现相关的信息是明朝万历年。
明朝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刊出了一部《莱州府志》,由莱州知府龙文明主修,都察院右佥都御使掖县人赵跃和南京大理寺右寺丞掖县人董基编纂,全书共8卷,设53个目,共约25万字。该书的第五卷中,就记有“错皮岭”之地名,笔者认为这就是今天的“错埠岭”。
万历版《莱州府志》为平目体,先分卷,然后在各卷中平列条目,该书的第五卷中有16个条目,其中第二个条目为《兵防》,在记述浮山寨备御千户时,列出了它辖属的18个墩堡的名称,其中的一处墩堡名为“错皮岭”。至于墩堡即是当时的报警台和堡垒。
自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山东沿海就设立了许多卫、所,以防御倭寇的入侵。当时的浮山寨御备千户所,设置于洪武二十一年,隶属于鳌山卫,这个千户所所址为如今的浮山所村,它辖有四个军寨,9个军屯和18个墩堡,错皮岭墩堡便是其中之一。按明代兵制,每个墩堡有军士五六个人,遇警则白日举烟,夜间放火,屯垦的军士和军户便需迎战敌人,守土保疆。
据传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有于姓人家自文登县大水泊迁至如今错埠岭居住,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先后分为三支,一个分支迁往大窑,一支迁往大鲍岛,一支留在了原地。从相关的描述来看,“错皮岭”就是今天的“错埠岭”,错埠岭村也是从那时起渐渐发展起来的。
此外,考察史籍资料,清同治《即墨县志》中也将今之错埠岭写成错皮岭,可见错皮岭之名在明清两朝皆有使用。
不过错埠岭的名称除了“错皮岭”之外还有很多,因周围埠岭环绕,故又有“环埠岭”之称,又因地处岭上,亦有“岭上”之称,最终还是因地势南埠高,北埠低,而埠岭交错,依地形而称为错埠岭。名称虽多,但根据笔者的考据,它最古老的名称,就是肇始于明代的错皮岭,清代沿而用之,而错埠岭之名,大约始自清朝末年,据民国十七年出版的《胶澳志》,其中就已将其记载为错埠岭村,当时该村有122户,722人。
上世纪90年代初,市区大规模扩张东移,在南京路以东,福州路以西,哈尔滨路以南的大片区域里,包括错埠岭一、二、三路,佳木斯一、二、三路,伊春路等,都属于错埠岭的范畴。
新闻推荐
两支手语歌,“唱”到心里面 “爱青岛·唱起来”大型公益歌唱比赛举行第四场社区海选
文/图半岛记者张潇报道本报9月25日讯“京剧三人组”的《沙家浜》选段让观众直呼还没听够,即墨和黄岛的选手也赶到李沧来参赛,十几个特殊孩子的两支手语歌曲让在场观众泪流满面……“爱青岛·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