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记忆中的国营青岛造纸厂(一)

半岛都市报 2016-08-31 00:00 大字

半岛记者张海玉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老厂区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那些曾经繁盛一时的工厂,见证了多少人的青春岁月。所以,在很多人心中,工厂永远不会消失,单单一件旧物,或者早已物是人非的旧址,足以让老工人们打开记忆闸门,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

在敦化路街道辖区,曾经有一个国营青岛造纸厂,始建于1941年,厂区面积较大,共有四个车间,分别位于敦化路26号(今山东路家乐福超市后)、山东路与西吴路交会处、海泊河徐州路段(今海泊河美食舰队附近)。虽然今天在这些地方早已不见了工厂的踪迹,但老工人们每每路过这些地方,总能触动记忆的心弦,忍不住怀念那年为之奋斗的工厂,和正值年少风华的自己。

家住山东路137号、今年70岁的刘永善是国营青岛造纸厂技修车间主任。他是老四方人,1963年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青岛造纸厂。那年,他才17岁。“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献给了造纸厂。”8月25日,回忆起在造纸厂的往事,刘永善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以前山东路沿线还未改造,人们还在低矮平房里居住,周边都是成片的庄稼地和菜园。造纸厂四个车间离得都不远,机器每天不停地运转,2000多名工人孜孜不倦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当年造纸的原料是麦秸和稻草等,被捆得结结实实的,摞成十几米高的草堆,放在工厂周边的庄稼地里。在刘永善的记忆中,那个年代的人,仿佛不知道累一般,总是精神饱满,车间工人分三班轮流值守,无论白天还是夜里,机器始终处于运转状态,工人们也都认真、负责,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那会儿我们工作不会考虑工资多少,一心想着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不能落后。”刘永善说。

他负责维修造纸厂的设备,刚来时工资每月30.5元,第二年涨到35.96元。在工友中,他的工资算是高的了。“那会儿懂技术很吃香,而且我们几个是技校毕业,不用经历学徒阶段,直接上岗。”刘永善笑着说。

最忙的时候,要数一年两次的机器大修检时期了。机器一停就是半个月,刘永善和其他同事一起,一丝不苟地检查设备的边边角角,及时更换老化、磨损的零件。有的零件生锈了,卸载就要花费两个钟头,刘永善他们热得满头大汗,仍不急不躁,耐心摸索。有时夜里凌晨两三点,只要接到厂子的电话,刘永善二话不说,立即起床赶赴维修一线。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勤奋的精神,刘永善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那会获奖会发一件写着先进工作者字样的衬衫,穿着别提多自豪了。”刘永善说。

[历史印记]

新闻推荐

专家来社区,教你学“吟诵” 辽源路街道文化站组织小学生参加儒学文化课堂,丰富其暑期生活

[社区教育]□半岛记者曾志“吟诵既不是电视上那种摇头晃脑地读书,也不是唱歌,它是跟汉字的声调相关的。”8月17日上午,辽源路街道文化站组织开展儒学文化讲堂,邀请中华吟诵学会理事兼青岛办事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