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临淄蔬菜产业升级“钱”景大好 □本报记者 孙春晓 通讯员 边明文

淄博日报 2016-06-26 01:41 大字

如今,在临淄区,遍布着7万多个蔬菜大棚,播种面积20多万亩,一排排现代化的温室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令人震撼、充满生机。“近两年,临淄区新增了2000多个蔬菜大棚,蔬菜产业由原来的粗放式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时拉长了生态循环产业链,蔬菜秸秆垃圾转化成优质蚯蚓肥,为大棚蔬菜增肥添力,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日前,临淄区农业局局长王立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发展历久弥新

临淄区从1973年就开始探索建造蔬菜温室大棚,比寿光蔬菜大棚还早。“当时,温室大棚是由生产队出资建造的,主要是用玻璃镶成的,长30米、宽8米、高2.5米,两头各搭了个火炉,用烧炭来加温,造价很高,但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当年种植的黄瓜在春节前上市,卖到30多元一斤,用一车黄瓜换了一辆汽车。”临淄区西门村的赵芝贞老人回忆说。

据了解,1973年至1982年,农业集体经济时期,临淄设施蔬菜进入萌芽探索阶段。1983年至1996年,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临淄设施蔬菜开始规模化发展。1997年—2006年,该区设施蔬菜发展步入高峰期,以西红柿、西葫芦、黄瓜等为主的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在齐都、皇城、齐陵等镇得到大规模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先后获得中国西红柿之乡、中国优质蔬菜出口基地、中国果菜十强县、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07年至2015年,高标准日光温室更新换代,90%以上的日光温室采用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生产标准化措施,期间,陆续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5处、市级标准园达20处、区级蔬菜标准园13处,该区先后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国家大宗蔬菜示范县”等称号,蔬菜产业成为临淄农户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插上智慧“翅膀”

近日,记者在临淄区石佛堂蔬菜标准园看到,上百个温室大棚蔬菜在“智慧”设施呵护下,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我们浇水、施肥、温度、湿度基本实现了智能化控制,以西红柿大棚为例,每个大棚每年可省工时费约4000元、节肥约3000元、节药约2000多元,还能增产两成多,质量抽检合格率达100%。”园区负责人刘军良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临淄区蔬菜产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蔬菜大棚推广应用了温度、湿度、光照等监控系统,以及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放风设备等智能化设施,实现了蔬菜种植“精准管理、精准用药、精准施肥、精准浇水”,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时间等成本,有效提升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拓展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拉长循环产业链

临淄区作为全国大宗蔬菜生产基地,难免产生大量的蔬菜秸秆垃圾。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困扰多年的污染问题,2015年,该区实施了蔬菜秸秆循环利用示范工程,通过蚯蚓“变废为宝”,拉长了生态循环产业链。

在山东瓦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00亩蚯蚓养殖基地,工作人员扒开一垄饲养基料的表层给记者看,只见密密麻麻的红蚯蚓欢快地蠕动着。“小蚯蚓威力大,(下转第三版①)

(上接第一版①)可年吃掉蔬菜秸秆30万立方,年产优质蚯蚓粪10万立方。蚯蚓粪是一种高效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颗粒均匀、无异味,富含有机物、微生物和植物生长因子,具有增肥、保水、抗病、养土等功效,深受菜农们喜爱。我们在全区建立了12处蔬菜垃圾回收站,既净化了环境,还为菜农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有机肥,实现了环保、社会、经济三重效益。”该公司总经理刘芳说。

新闻推荐

齐鲁化工区、淄川经开区 园区建设再发力 □本报记者张厚新董学宏通讯员崔立来

...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