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的“贴心人”
□本报记者王莹
通讯员孙林朴
袁杜,男,原寿光县道口乡民政助理。为把党的拥军优属政策落到实处,他走村串户,为全乡的优抚对象服务,做了大量好事,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1990年,他被评为山东省拥军优属模范。
1982年,袁杜开始担任寿光县道口乡民政助理。针对当时大部分优抚对象生活困难,他走村串户,对全乡27个村的优抚对象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建立档案,按先急后缓、区别对待的原则,逐户落实脱贫计划和措施,建议乡政府出资4.5万元扶贫款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摆脱贫困。
北单村二等残疾军人单吉席,1983年因伤回乡后旧病复发,四肢瘫痪,卧床不起,单吉席的妻子闹着要离婚。为解决单吉席的家庭困难,袁杜同村干部商量制定了单吉席责任田的帮种措施,同时带单吉席到潍坊、青州等地检查治疗。听说杨庄乡有个治疗瘫痪病的著名老中医,袁杜骑自行车往返30多公里,把老中医请来,连续为他治疗了6个月,单吉席终于扔掉双拐重新站立起来。后来,袁杜又借给单吉席500元钱,帮他办理了营业执照及免税手续,在村里办起了百货小卖店,每月收入100多元,使他的家庭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袁杜通过不懈努力,先后帮助多名优抚对象摆脱了生活困境。
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始终是袁杜关心的一件大事。根据退伍军人的专业特长,袁杜不辞辛苦,四处为他们联系工作单位,积极推介退伍军人安排就业,成了退伍军人的“贴心人”。在他的努力下,先后有150多位退伍军人被安排到了羊口盐场等单位工作,他们当中有的担任了企业书记、厂长,还有的担任了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杜在开发使用退伍军人两用人才上作出了突出成绩,先后在省、市开发使用退伍军人两用人才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为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广大优抚对象的困难,袁杜借鉴外地办“双扶”经济实体的经验,组织双扶对象办企业。根据道口乡种棉花多的实际,他主动向乡党委、政府提出利用棉籽办福利榨油厂的建议。他挑选了5名退伍军人组成基建班子,亲自跑设备、请师傅、购材料,3个月后,办起了全县第一家福利企业,率先安排了17名退伍军人进厂工作,其中厂长、副厂长、班组长、驾驶员等都是退伍军人。工厂建成后当年盈利就达5.3万多元,厂里的双扶对象年收入达1200多元。此后,袁杜又带领大家办起了福利对虾饵料厂、福利冷藏加工厂等8个福利“双扶厂”,共安排复退军人、残疾人、优抚对象120多人。其中福利饵料厂年产值达千万元、利税过百万元,被山东省评为先进福利企业。
新闻推荐
刘曙光看望慰问广大干部职工时强调本报讯(记者张秋德)在新...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